岁末将至,又到了各类侵财类案件多发的时段。今天上午,本市召开“电讯诈骗前端源头管理措施会议”。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1至11月,上海破获各类电讯诈骗案件1915起,比去年全年的破案数增加51.9%;抓获犯罪嫌疑人774人,比去年全年抓获数增加75.9%。其间,还侦破了公安部督办案件2起,市局督办案件13起。
在加大打击的同时,上海警方还从源头管理入手,与电信、金融等部门联手,筑起防范电讯诈骗的第一和最后一道防线。据统计,今年上海警方累计开展各类防范宣传公益宣传活动1.7万余场次,受众212万余人次。防阻电讯诈骗案件4634起,避免金额损失2.4亿余元,其中银行系统成功防阻500余起,涉及金额3300万元。
今年破获多起系列案件
本报12月1日A20版曾详细披露了沪台两地警方合作,联手捣毁台湾本土特大电讯诈骗团伙的经过。这是上海警方今年侦破的多起特大电讯诈骗案件中的精彩案例。
除了这起案件,还有不少案件值得一提——
今年3、4月间,上海警方先后成功捣毁6个电讯信息诈骗窝点,抓获犯罪嫌疑人100余名,缴获大量用于作案的网络电话机、虚假的电子产品、充值卡等物品。
今年3月,浦东分局对今年以来本市发生的多起“发放生育补贴”诈骗案件开展了专案攻坚,转战闽、滇、粤、赣等地,经过历时40个昼夜的缜密侦查,在福建省厦门地区成功捣毁了一个电讯信息诈骗团伙,抓获团伙成员8人,当场搜获大量作案用的手机、电话卡、银行卡和新生儿信息资料。
犯罪分子特制小“剧本”
据警方治安部门透露,今年以来,电讯诈骗案件呈现诈骗手段翻新快、迷惑性强的特点。继“购车购房退税”、“退还学杂费”等诈骗关键词之后,一些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逐渐成为犯罪分子诈骗焦点,如“社保补贴”、“医保账户异常”、“发放生育补贴”、“有线宽带停机”等。
拨打诈骗电话的犯罪分子持有专门设计的“剧本”,对其扮演角色的语言、语气等都经过精心设计,迷惑性极强。而针对公安、银行部门的防阻措施,犯罪分子往往以各种理由诱骗、恐吓被害人不得与他人沟通,并在被害人转账期间始终与其保持通话,使被害人听不进他人提醒劝阻。
在部分案件中,犯罪分子事先通过非法渠道获得大量公民信息,有针对性地选择作案目标,由于能准确说出被害人个人真实信息,被害人往往对其说辞深信不疑。
对“三族”人群上门宣传
为了从源头防范电讯诈骗,警方运用微博、移动传媒、户外媒体等新兴媒介,不断提高防范宣传的有效性。比如,专门制作了明星版防范诈骗宣传短片,在全市公交、地铁、商务楼的3.2万个移动视频点、3000余个银行网点固定视频点、300多个户外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先后制作了姚明、刘翔版动画宣传片,辅以最新诈骗手法的关键词解析,在全市各个小区、商圈、地铁、商务楼广泛张贴等。
为了调动本市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劝阻、制止电讯网络诈骗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市公安局与上海银监局会签了《关于对成功防阻、制止电讯网络诈骗活动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进行表彰奖励的实施办法》,发挥本市商业银行对电讯网络诈骗转款、汇款的拦截、防控作用。
警方表示,下一步将结合近期电讯诈骗发案被害群体的新特点,重点对居住在辖区的海归族(长期境外生活,近期回沪的人员)、候鸟族(在本市或外省市有多处住房,经常或定期调换居住场所的人员)、圈圈族(一心忙于工作或科研,人际圈、信息圈相对封闭的人员)的“三族”人群开展上门宣传,及时消除宣传“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