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很有名气的文化老人在网上抱怨:北京城内不足10公里的距离,寄信居然丢失。回想战争时期,解放区与国统区通邮,枪林弹雨之下,尚且送达,云云。
信件丢失,确实越来越普遍了。中秋节互寄月饼票,十有二三收不到。市政协寄退休人员年终聚会的通知,很多石沉大海。刚提此事,妻子在一边嚷嚷,她们厂里寄的新年联欢通知,也没收到呀。寄书更不用说了,分量越重,越不安全。平信如附戏票,约等于白送给陌生人。
“要寄挂号啊!”电话里经常得提醒对方。还好,上海的挂号邮件尚属可靠。
我经常从ebay网上从国外竞购邮票,可气的是,越来越多的外国卖家申明:“不寄中国。”由于丢失,由于丢失以后的交涉麻烦,他们宁可放弃交易。有没有其他“不寄”的对象呢?极少,偶尔有“印尼”等一两个。但最多的是“不寄中国”。
集邮无国界,“不寄”不是政治原因,而是诚信危机。看到这“不寄”二字,似乎受到了侮辱。
美国的邮政也衰退不已,由于入不敷出,最近规定,星期六不再送信。但是,安全不出问题。他们的国内平信极少丢失。我托华侨朋友买邮票,他们不用挂号,省掉许多邮费。
邮件丢失,我不怪邮局。为什么呢?您想想,社会变化这么快,邮局局长禁得住么?如果“教师节”蜕化成“送礼节”,小孩子从小就学会贿赂,长大后当上“绿衣使者”,对于丢失几封信,他会上心么?他才不在乎呢!
而十年一晃,小孩子都长大了。偷车而掐死婴儿,当然是极个别的案例。全世界哪儿都有令人发指的罪犯。更可怕的,是普遍的诚信危机,以及人们居然习以为常。平信是无从追究的;邮政制度的设置,本来就有“挂号”么!“挂号”可增加邮政收入,进一步促进邮政业的发展嘛。
不怪邮政,可以怪教育。板子打到这里,接下去,就不愿多想了。我受“正面教育”多年,性格已很温柔,凡事善于从“正面”辟解。平信从此少寄,ebay托华侨代购。“不寄中国”,我就忍了。我也不吃香港奶粉。天是塌不下来的。
邮局同仁,以上浅见,你们听了是否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