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7月1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20年不变的报站声
邵 宁
  邵 宁

  昨天,莫斯科地铁发生脱轨事故的时候,我与家人正在俄罗斯度假。这些天里,地铁是我们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几乎天天都要打交道。高效便捷的地铁突然发生如此严重的事故,伤亡人数众多,令人震惊。

  莫斯科地铁以线路长、站点多、规划合理著称,一条环线串起了11条直线,通向城市的各个角落,且站台装饰美轮美奂,有“地下艺术宫殿”的美誉。地铁车次频繁,高峰时不到一分钟就有一班,运行时间长,从早上5点到深夜1点。我上次来俄罗斯是2007年,此次发现莫斯科地铁仍在延伸,并且对一些车站进行了改建。尽管如此,乘坐地铁给我的感受是:莫斯科地铁太老了!

  莫斯科地铁第一条线(红线)建成于上世纪30年代,最早的车站,如列宁图书馆站,已有近80年的历史。革命广场站也是1938年建成的,站台两侧有数十座一人多高的雕塑,都是战士、游击队员的形象,至今看来仍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更多的车站、线路,建成也有半个多世纪了,行走其中,仿佛在翻阅历史。这些车站,老得颇有味道。

  不过,从乘坐的感受看,莫斯科地铁就不大美妙了,由于列车太过老旧,行驶起来不太平稳,且哐当哐当,震耳欲聋。偶尔,我也乘坐过新的列车,有电子显示屏,声音也轻,但这样的新车很少。“小心,车门关闭了。下一站是……”大部分地铁的报站声,和上世纪90年代我留学时听到的一模一样!

  近年来,莫斯科在城市建设上投入很大,但地铁的更新换代、高新技术的引入,显然还不够。20年不变的报站声,就是一个缩影。

  地铁是城市交通的生命线,不仅要注重建设,更要注重维护。当然,哪些东西需要及时更新,而哪些不需要,也是值得探讨的。我由此联想到,上海的地铁还很年轻,第一条线开通至今也只有20多年,几年前上海地铁也发生过碰擦事故。等我们的地铁到50年、80年的时候,是否还能正常运行?莫斯科地铁的经验教训,都可以吸取,毕竟,人家80年前造的车站,还那么坚固耐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2014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5版:2014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财经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专版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上海市民体育大联赛专刊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上海新城区
   第A24版:新民俱乐部
   第A25版:民生上海
   第A26版:民生上海
   第A27版:民生上海
   第A28版:民生上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生态上海·夏之舞
   第A33版:新民健康
   第A3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35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36版:热点/新民健康
   第A37版:新民教育/育儿
   第A38版:时令/新民健康
   第A39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40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十佳班主任/新民教育
   第B03版:十佳班主任/新民教育
   第B04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5版:新民教育/校园内外
   第B06版:教育万象/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校园内外
   第B08版:留学移民/新民教育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1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2版:我爱我车/汽车周刊
新能源汽车能否“弯道超车”
20年不变的报站声
过 敏
法律面前,无所谓强者弱者
莫让“翠翠”变“啐啐”
怎样做到好人有好报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220年不变的报站声 2014-07-16 2 2014年07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