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真是一件讨厌的事情,尤其是当你并不知道对什么过敏。一切似乎都很正常,身体却用红疹和瘙痒,甚至鼻炎或哮喘提出了抗议。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过敏症患者的比例在现代有显著增长,而经济越发达、城市化程度越高的地区,过敏症越普遍。学者们认为,现代化所带来的人口迁徙和人员流动性是一个关键因素。也就是说,当祖先们“生活在别处”时,已经通过代代相传在基因的选择上适应了某些地域的环境,但是现代社会的流动使人们更有机会在陌生环境接触更多陌生过敏原。
不止一位科学家证实“小时候‘脏’一点会让孩子更容易摆脱过敏”。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生态学家伊尔卡·汉斯基研究了118名青少年身上的微生物多样性,他们发现过敏症与青少年家园附近的生物多样性有紧密联系;美国西北大学儿科副教授古普塔调查了38645名18岁以下儿童后发现,城市中心地区对花生和贝类过敏的儿童比例约为农村地区的两倍多。这些研究都指向一种机制——人体较早接触多样性的微生物,有助于较早地建立自身的微生物环境或抗体预防系统,这种免疫系统的早期建立能帮助人们对环境有更强的调试力。
从牛肉到水、光、空气、手机、压力,如今过敏原可谓千奇百怪。医学上似乎还没有发明一种针对过敏一劳永逸的药物,可以在一次治疗之后从此脱敏。目前过敏的治疗药物仍然仅是抑制症状,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将过敏原“剔除”出我们的生活。现代生活似乎剥夺或限制了原始的调试过程,人们过得更加谨慎和“洁癖”,我们也难以忍受自然脱敏带来的痛苦过程。可真正解决过敏还是要通过脱敏来完成——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适应过敏原。
我们并没有办法创造一个绝对完美的大世界,但我们应该意识到“适应”能带来更多幸福感,而“适应”需要更“宽容”的“免疫系统”,且有时候还需要承受一点点痛苦。当然,为了避免严重过敏带来的生命危险,社会提供的平衡环境也是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