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在读者诸君面前的这两张地图,相隔27年。下一张,见于街头到处可见的苏州河地图。上一张,则是本报记者昨天下午到上海市测绘院中翻找出来的。测绘院第四分院总工程师刘美兰说:“我们也只此一份。”
“只此一份”的,是1984年苏州河“三湾一弄”的地图。苏州河流经此处,来了几个大弯。凸出为“嘴”,凹入叫“湾”。于是,朱家湾、潭子湾、潘家湾由此得名。当然,还有一个药水弄。
从1984年“三湾一弄”的地图中可以看出,沿岸散落着诸多工厂。由西至东,两岸冷气机厂、第一印染厂、上棉十一厂、大隆机器厂、上棉三厂、上无二厂、上棉二厂、纺机三厂、上海面粉厂等一一排开。每一家厂,都有一段故事,都曾见证辉煌,也都在时代的浪潮下,有过“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滋味。
在2011年的地图上,这些厂家“俱往矣”。留下的,除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有一些难以言说的味道。“三湾一弄”曾是上海的“棚户区之首”,老上海人都知道“宁弯三里三不走潘家湾”。如今,与潘家湾做伴的,却是梦清园、中远两湾城和M50创意园。当年,“三湾一弄”中的少年弟子,发奋读书只为搬出“棚户区”,如今,中远两湾城是上海赫赫有名的楼盘,售价不低而地段不差……
苏州河在变,仅仅从两张地图上,就可见一斑。但地图所见,仅仅是“看得见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苏州河还有一些看不见的变化,上海人也在慢慢体会。苏州河水变清了,“苏州河里有鱼了”,曾是轰动上海滩的新闻。苏州河开发的思路变了,创意取代疮痍,智慧的力量更让人看重。更重要的是,从1984年到2011年,苏州河两岸的精气神也日益强健……
本报记者 晏秋秋 实习生 顾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