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专业被预警
被列入本年度预警名单的18个本科专业具体为:社会工作、社会体育、广告学、艺术设计、表演、动画、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信息与计算科学、材料化学、电子信息工程、网络工程、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国际商务、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会展经济与管理。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就业服务和职业发展中心主任钱静峰认为,预警是提醒近年来在部分专业领域培养出的学生人数多于社会实际需求,产生需求和供给比例失调,但这并不等于这些专业不需要人才。钱静峰表示,高校人才培养期通常在四年,对于市场需求的感知确实存在滞后,但是通常提前两年可以对就业形势有一个趋势预判。
招生计划减一成
市教委提出,对于确属培养数量超过社会需求的专业,应明确限制或减少招生规模。市教委将从宏观上完善专业招生结构,减少预警专业的招生总量,招生计划将比上一年度减少10%。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自2000年以来,我国本科、专科各专业门类的招生结构基本固定。在此前提下,专业的就业和失业状况具有一定的惯性,如果不做调控,出现根本性变动的可能性较小。对此,上海交大招生办公室主任陶正苏教授介绍,交大每年在制定各专业招生计划前,都会参考学校近三年就业报告、专业师资力量和实验室条件等情况,最后综合对当年招生人数进行调整。陶教授提醒,“学生还是应该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人生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调控是把“双刃剑”
虽然教育行政部门有意通过预警机制来调控和规范高校的专业设置,但也有专家提出,此举也可能存在“双刃剑”,因为,以就业率定专业“生死”可能陷办学于急功近利。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说,2004年教育部就曾表示,坚决调整过多、过滥甚至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学科专业,对连续两年就业率不足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三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然而,这一做法并没有有效改变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反而催生了高校就业率注水与造假,甚至出现了大学生“被就业”和“被要求就业”的乱象。熊丙奇说,目前大学的一些基础学科、专业,不能仅因社会需求而决定是否开办。相反,在社会需求不足、基础学科不受学生欢迎的情况下,政府更应该加大扶持力度,通过特殊政策,保障这些学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