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路娄山关路”公交站位于长宁路的马路南侧,娄山关路以东。网友说,候车亭“规模很大,一长排,在上街沿占据了十多米的距离”。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该站仅停靠两条线路——54路和夜宵线316路,且两条线路首末班车时间首尾衔接。换句话说,不管白天黑夜,该站仅停靠一辆公交车。“这样的站台设计,不是小题大做吗?”网友难以理解。
1月3日,记者曾撰文《大站台碰上小“肚量”》,反映“天山路芙蓉江路”公交站停靠14条线路,供乘客站立等候的“站台”空间仅能停靠一辆车,其候车亭大小仅为“长宁路娄山关路”站的四分之一。两者境况真是迥异。
此外,记者在现场注意到,该站候车亭共有6块宽大的广告面板,面板之间的空当共设置了4台液晶显示器、4张不锈钢条凳。6块面板中仅有一块张贴了公交线路信息,其余一块贴了“长宁是我家,文明惠万家”的公益广告,另外4块则全被广告占去。
记者与交通港口局相关部门联系。有关人员承认,这个站台确实相对较大,主要原因是“马路条件允许”,且经过了批准。
网友质疑,这么大的候车亭,停靠线路很少,却给一些商家做广告提供了充裕的地方。记者查询到,根据2009年1月起实施的《上海市公共交通车辆、车站广告设置暂行规定》,公共交通车辆、车站广告内容中,公益广告所占的面积或者时间比例不得低于广告总量的10%。此外,利用公共汽电车候车信息亭设置广告的,应当遵守下列规定:候车信息亭除规定位置外,其他位置不得设置和发布广告;候车信息亭的广告单面面积不得超过2.5平方米,广告总体面积不得超过候车亭立面的40%。而“长宁路娄山关路”站候车亭的广告刊登情况,显然与此相悖。 本报记者 陈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