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一些描述解放前故事的影视剧时,在酒家、餐馆、舞厅、酒吧、咖啡馆等消费场所里,经常可以听到顾客喊“服务员”。其实,“服务员”的称呼是解放后才有的。解放前,在“大三元”、“老正兴”、“全聚德”等传统酒家里,顾客称服务人员为伙计或堂倌;而在西式的消费场所如“仙乐斯”舞厅、“DDS”咖啡厅、“红房子”西餐馆等,顾客称服务人员为仆欧(boy)、waiter或 waitress(侍者)。解放后,为了显示人人平等,上至司令员,下至服务员,一律称“员”。(其实我国的等级观念十分强烈:连讣闻上也注明是什么级官员,享受什么级医疗待遇。)故而堂倌、仆欧等称呼被取消而一律称为“服务员”。所以解放前的称呼“服务员”乃是一种“穿越”。在香港则不存在此问题,在那儿,服务员被称为靓仔或靓女。
顺便谈谈影视剧里的坐车问题。
大家知道,我国在抗日战争胜利前,汽车是靠左行的,这是仿效英国的做法,因为那时英国对我们的影响大。抗战胜利后,美国影响大增,加之美国是现代汽车工业发祥地,国民政府就决定从1946年1月1日起汽车改为靠右行。汽车靠右,驾驶盘当然就在左边了。可是一般剧组好像都患了“出无车”的毛病。不论是在抗战时期还是抗日胜利后,不论高官或富商出行,永远是那几辆三四十年代的美国旧车。剧中需要轿车时,就随便拉一辆出来充数。在描述抗战时期的剧情里,汽车也有靠右行的,而在描述胜利后的剧情里,汽车也有靠左的。有时汽车靠左行而驾驶盘却也在左;反之,汽车靠右行时驾驶盘也在右。反正能找到哪辆车就用哪辆车。总之,乱七八糟。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穿越吧。所以造成这种混乱,恐怕只能归咎于导演太年轻,缺乏历史知识。在现实中,如此乱驾驶必然会出现交通大乱,在戏里当然不会。曾是英国殖民地的香港则按英国规矩总是靠左行,1997年后依然保留旧的做法。“一国两制”嘛。所以内地的汽车进入香港后必须改成靠左行。
影视片的客厅里或是书房里,不论时代背景是抗战时期或抗战胜利后,总可以看到一架大喇叭式留声机,好像非如此不足以显示主人的气派和品位。问题是这种大喇叭是老古董,早在20世纪初就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箱式手摇留声机。1925年美国出现了第一架电唱机,很快就在全世界普及。1931年美国RCA公司更制成了密纹唱片(Long Play,简称LP)。最后,留声机就被录音机和CD完全取代了。我活了81岁,从未见识过大喇叭,因为大喇叭流行时我尚未出世呢。所以,在影视剧里频频出现的大喇叭也算是“穿越”吧。
在影视剧里另一种常见的穿越则是姓名、路牌、店招的英译问题。在1958年2月11日我国开始实行汉语拼音方案前许多影视剧里已频频出现汉语拼音。这个问题笔者已数次提到,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