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4月1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共同呵护网络舆论场
纪玉
  纪玉

  门槛低、传播快、范围广、互动强,网络横跨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已形成了一个强大而独特的舆论场,“气场”不容小觑。网络为公众提供了畅所欲言的平台,也是一柄舆论监督的利器,相当一部分贪污腐败、侵害公民权益、滥用政府权力的线索,都来源于网络。特别是微博出现后,网络舆论场更趋活跃和多元。

  对于网络,对于微博,一些政府部门和部分官员也曾经感到陌生、不习惯,但现在他们已经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到这个舆论场中来了。例如,“上海发布”官方微博善用网络语言发布信息、与网民交流,就很具有亲和力,既推动了政务公开的脚步,也拉近了政府和公众的距离。上海今年还将推动各区县、委办局全部开设微博。可以说,网络对中国政治文明的进步,起着可观的正面推动作用。

  这样的一个舆论场,是值得好好珍惜和保护的。然而,就像有阳光的地方必有阴影一样,网络世界中也存在着不少负面因素,比如谣言、炒作、网络暴力。近期,一些在网上编造、传播谣言的个人和网站,受到依法处理,再次提醒我们,畅所欲言也有法律边界。造谣、传谣是对网络公信力的消耗和伤害,尤其是那些造成大面积传播的谣言,往往在一场喧嚣之后留下一地鸡毛,令人们在使用网络时,心中多了重重问号,甚至让部分人产生了“网络上的东西全不可信”的感觉。

  对网络全盘否定未免偏激,不过,面对网络信息时多一些保留而非全盘接受,并不是坏事。制造谣言者、故意传播谣言者,应该说是极少数,其他人是在无意中扩散了谣言。但在一次次的传谣、辟谣的过程中,相信不少人都会更谨慎地对待网络信息,对其真假有所甄别。就像现在很多人都能分辨出网络炒作一样,人们对虚假信息的警惕性也在提高。

  遵守法律,谨慎甄别,理性发声,就是每个人保护网络舆论场的最好方式。网络是很多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已经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希望网络变成一个谣言满天飞或鸦雀无声的地方。对于网络较为开放、宽松的舆论环境,每位公民要做的,不仅仅是受惠,更要努力维护。

  应该说,网络中不同意见相互碰撞,本身就有去伪存真的作用,因而保持网络的开放性非常重要。但每个人甄别真假的能力不同,而一些大面积流传的谣言,或是利用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或是契合人们内心的某种忧虑和关切,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这种时候,需要媒体和意见领袖承担起核实事实、引导舆论的社会责任。

  当然,政府也有责任发布权威信息、提供真实情况。政府若在公共问题上失语,不啻一种失职。网络舆论场,需要身处其中的政府和公众共同呵护。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目击
   第A12版:法治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招行专版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实验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读者俱乐部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3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4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5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6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7版:教育周刊
   第B18版: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第B19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0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1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22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3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4版:人才/招生培训
   第B25版:人才
   第B26版:人才/招生招聘
   第B27版:人才/招生招聘
   第B28版:人才/招生培训
共同呵护网络舆论场
明星微博何以受追捧?
阶梯电价保公平须让百姓充分发言
媒体观点
高价月嫂
“替母道歉”的女孩上了堂公德课
学生的“官念”与老师的“观念”
新民晚报评论A04共同呵护网络舆论场 2012-04-11 2 2012年04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