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某些高校食堂,设贫困生专窗,饭菜不差却价廉,但光顾者少。又有行慈善者,慷慨解囊,但又让捐助对象在电视上亮相。有人著文微词,认为此类举措不妥,有损受惠者尊严。我不苟同。假设我是贫困生——
我贫困,最好当然自己努力,脱贫,解困;但心有余,力不足,那就接受帮助。别人帮助我,我也帮助别人。比如,人济我贫,我援手于人之困。以后,我若改变了境况,也大力助人之贫。人要有感恩之心。感恩然后知报,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因此,我坦然走向贫困生专窗。饭热,菜香,还有那工作人员友善的微笑。在饭卡与碗勺的交接中,体现了我们人格的平等。我感谢,但不自卑。贫困不是我造成的,也不是我的父母亲人。我们全都不懒惰,用不着因为贫困而惭愧。其他因贫困而受助可以类推。就是让义捐者荣光,也应该,人家毕竟有所付出,何况可以使更多的人学习仿效善举。
贫困与尊严无关。给穷人以尊严,是社会的良知、人间的真爱。穷人照样有尊严,全在自己心灵的感受。
社会给我帮助,大家给我关爱,我接受,难道就丢失了尊严?不。如果我这样想,恰恰是我的虚荣,我的露怯。其实,“怯贫”和“炫富”是一对孪生兄弟,在心理上,两者同出一源——都是以富为荣,以贫为耻。假如怯贫者变为富人,他就会是一个炫富者;而假如炫富者变为穷人,他也一定是怯贫者。虚荣之鬼在人的心中。
扯远了,罢。总之,假如我是贫困生,我将坦然走向贫困生专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