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余凌云领衔完成了“改善中国酒驾与超速驾驶的法律”研究报告。报告披露,在中国实施“醉驾入刑”的第一年,酒驾司机逃避酒精测试的现象仍然频发,让警方执法遭遇了难题和尴尬。在被查获后,有的司机下车后当即饮酒,以证明是开车未饮酒,有的紧闭门窗,躲在车内几个小时不出来,有的找车内其他人员顶包,还有的声称患有传染病试图吓退交警。更让人担心的是,有的司机被查后强行冲卡,甚至暴力抗法。
余凌云称,对于这些酒驾人员的“花招”目前法律上尚无有威慑力的条款。
虽然最高法“醉驾入刑”审理的整体思路要求“宽严相济”原则,但是在一年的司法实践中,不同的地区对醉驾案件的量刑上存在明显差异。北京在判决醉驾的案件中,实刑率达99%。广东、安徽、重庆、云南适用缓刑比例超过40%,部分城市法院判决缓刑的比例高达73%。在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检察院去年5月到今年2月办理的已判决的25起案件中,被告人均被适用缓刑。
对这一年来出现的新情况,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表示,司法部门要完善醉驾案件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基层法院在审理中量刑公正一致。余凌云认为,司法部门还应对醉驾人员“打擦边球”的行为进行法律认定,及时制止这类行为发生。
(邢世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