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7:教育周刊
     
本版列表新闻
美国高校在沪招生更关注学生与集体的融合——~~~
美国高校在沪招生更关注学生与集体的融合——~~~
美国高校在沪招生更关注学生与集体的融合——~~~
     
2012年05月2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国高校在沪招生更关注学生与集体的融合——
获奖证书难叩开名校大门
王蔚
  乐器考级、英语考级、数理化竞赛、作文比赛、科技小发明大赛……尽管上海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幼升小、小升初,各类业余获奖证书一律“不派用场”,但仍有家长热衷逼迫孩子参加各类培训和比赛。然而,上周末,美国八所顶尖名牌文理学院在沪举行咨询会,校方的招生代表不约而同地表示,中国孩子所持有的证书,对于进入世界名校真的不具有什么参考价值。

  “我们看重的是学生的平时成绩,而非一堆华丽的获奖证书。”来自美国的凯斯教育顾问SabrinaFrometa说:“当我们看到如果某个学生拿着钢琴或小提琴的考级证书,以及其他竞赛成绩单时,这的确会让招生官眼睛一亮,但要知道,这些东西并非是打动美国大学的唯一因素,而且还不保证是否就一定能获得招生官的青睐。”她说,在美国的名牌大学,现在大家几乎也有了一个秘而不宣的“共识”,那就是中国的许多孩子数理化学得很好,在各项竞赛中也能获得相当不错的名次,但这主要是因为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学习”上,与此同时,他们的社会实践时间、生活适应训练,尤其是思考有趣问题的时间,就肯定会相应减少许多,而这恰恰是美国大学所特别看重的东西。

  在咨询会现场,类似SabrinaFrometa这样的观点,似乎还一下子很难为本地的家长们所接受。因此,来自斯沃斯莫尔学院的招生官Ruby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她说,不看证书,只是美国学校招生的一个原则,另一方面,他们会十分重视考量一个学生在中学阶段是如何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的,对学校资源利用得是否充分、成效如何,因为,只有善于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的学生,他才能真正与集体相融合,从教师、同学、校园生活等各个方面获取学术的进步与做人的长进。

  本报记者  王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市第十次党代表大会特别报道
   第A03版:市第十次党代表大会特别报道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目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联通专版
   第A12版:法治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体育新闻
   第A27版:体育新闻
   第A28版:广告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职场方圆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3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4版:读者俱乐部
   第B15版:人才/招聘移民
   第B16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17版:教育周刊
   第B18版: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第B19版:教育周刊/家校互动
   第B20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1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22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23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4版:人才/教育 培训 留学 移民
“裸考”只有一手准备:临场发挥
获奖证书难叩开名校大门
广告
新民晚报教育周刊B17获奖证书难叩开名校大门 2012-05-23 2 2012年05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