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辨别运用信息
“传媒素养日益重要,对教育的影响也更为广泛和深入。在知识与信息社会中,传媒日益普及,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内容不断丰富,来自传媒的信息有助于拓宽、深化学校的教育内容。”建青实验学校校长戴群说,学校对学生媒体素养的研究,还扩展到了传媒信息对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等各门学科。
七(2)班的金忆馨同学选修心理学课,她说,老师教的“怎样才能培养自信”“人为什么会对某些事物产生恐惧”等知识,让她觉得既有趣也实用。据悉,课堂上的许多新鲜有趣的实例,便是教师从媒体上精选的案例,让学生们在大量的原始信息源中学会筛选、辨别、提炼和运用。
促进综合能力提高
戴校长认为,家长也要转变一个观念,应当认识到传媒素养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传媒素养教育开始成为发达国家中小学的重要教学内容。比如日本的学校里,不仅强调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发送能力,还开始重视培养学生有批判地解读媒体信息。”戴校长说,以指导学生编辑报纸的活动为例,教会他们进行电脑排版,或利用电脑制作贺卡、广告等艺术品,都是在将传媒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将图像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思维。
高一年级英语教师孙丁在执教《ChineseTeaCu1ture(中国茶文化)》这篇课文时,是以一组图片和一首《采茶扑蝶》曲为引子,所有的讲课内容都是由学生在课外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过滤信息以及开展互动活动完成的。孙老师说,这节课最终要达成的目的,是希望同学们通过交流和互换信息,加强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融入各项课程之中
五(1)班的王小小同学说,每周三下午她和同学们都会前往不同的教室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父母也特别支持他们按着自己的兴趣发展特长。
如今在建青实验学校的“传媒与语言”校本课程中,既有以中文、英语等为突破口的基础语言课,也有以生活、社交、职业导向为主要内容的拓展课,更有鼓励学生积极探究科技信息、人文信息领域热点问题的应用型课。比如,小学双语课《海洋动物》、初中社会实践课《有机食品》、初中美术课《平面广告的图形语言》、高中数学课《圆周率》等,这些课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将传授的知识深深地根植于传媒信息的肥沃土壤里。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