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演当天,大剧院一楼到三楼坐得满满的,连走道上也站着人。但是,当观众沉浸在具有浓浓京味的《窝头会馆》中,品味剧中人物的命运和剧情的表达,一个最大的困惑,就是语速很快的老北京话造成了观众的听觉障碍。著名编剧宗福先说:“我还算是能听得懂一些北京话的,但这部戏的台词太多、语速太快,确实不能完全听懂,有些只能隐约知道是在骂人。”坐在剧场三楼的一位观众表示:“我已经把耳朵竖成小白兔了,还是有很多台词没听清。”
但是,导演林兆华对上字幕的建议却不以为然:“都是国语,又不是鸟语!”这话不对。对于普通话,辞典上早有解释。进剧场看戏,即使是国剧京剧也要打字幕,话剧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台词如同戏曲的唱词,一台好戏由于语言的障碍,只“夺眼球”而“逮”不了耳朵,就会影响感染力,造成审美的遗憾。
吴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