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洁华说,每到夏季极端天气高发的时候,台风、高温、强对流天气轮番上阵。“无论是服务官还是预报员,通宵值班都是家常便饭。和普通人相反,我们越是怪天气越要出动。”
昨天21时30分加密会商“达维”登陆
昨天21时30分,今年第10号台风“达维”掠过黄海,直击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陈家港镇。而此时,刚扒了几口晚饭的朱洁华丢下饭碗,马上回到气象局三楼预报平台会商室。为了更确切地摸准“苏拉”、“达维”的登陆时间、强度、路径以及可能带来的风雨影响,中央气象局组织了这次夜间的加密会商。
忙乎到了22时,朱洁华又来到二楼的服务平台,开始忙着和首席服务官助理一起发简报、拟简讯、准备最新新闻稿的上线,抽空还得监控沪上几大电视频道的台风预警是否挂着、滚动字幕是否按时播出。直到近23时,她才得闲和记者说上几句话。“忙成这样都习惯了。”一边回答,她还一边对着电脑屏幕,记录“达维”和“苏拉”与上海的最新距离。
朱洁华告诉记者,从早上7时30分开始,她连续上了近14个小时班了。“按照常规,6个首席服务官轮流值班,每班24小时。到了特殊天气还要加密值班,不仅每隔3小时要发一份简报给政府部门,每小时还要发送一条简讯。”
昨天22时47分咨询电话仍然不断
22时47分,二楼服务平台依旧人来人往,公共信息部的热线电话突然响了。已上了近10个小时班的余华接起电话,“目前‘达维’已经登陆江苏。估计两个台风对上海的影响不会很大。如果需要航班信息,您可以拨打飞机所飞机场的热线查询。”
并非科班出身的余华,已在气象局工作十多年了,现在是公共信息部的领班。从完全不懂气象知识,到现在她已能对各种气象术语如数家珍。“部里一共13个人,每4个人一组24小时轮流值班。”她介绍说,4个人要负责10条热线电话,有打进来咨询天气的,也有打进来投诉的。
“夏季是一年中最忙的时候。极端天气多,市民的咨询电话也特别多,有时候也会遇上刁钻的质问。”余华说,有一次,预报了台风要刮7级风,但实际上并未达到这样的级别,就有市民打电话投诉。“只有耐心地解释,说明天气预报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不可能100%的精准,而且每个区域的感受会不同。通常都能得到市民的理解,化解他们的怒气。”
除了接受市民的咨询,余华还要和同事负责气象公益短信的发送。
7月31日当值的首席服务官张瑞怡,曾在当日发过这样一条微博:“电话接到嗓子哑,粗略数了下:媒体电话近20个,长度5到20分钟不等;联系工作电话20多个。合计有四五个小时在不停地说话。还有3个小时在打字或者瞪着别人打字。”朱洁华笑道,每次值班接电话,自己总要接到耳朵发烫,虽然昨天没统计过,但也不会比张瑞怡少。临近午夜,她桌上的电话仍不时响起。
今晨0时05分紧盯云图了解实况
到了后半夜,电话总算消停了。朱洁华说:“也不去睡了。每次遇上台风、或者强对流的天气,即使睡下去了也睡不踏实,心里总是有事。还不如看看卫星云图、雷达图,了解下实况。”她说,和二楼值班的预报员不同,服务官关注更多的是实况信息,这样才能把即时的信息提供给公众。
“越是恶劣的天气,越要提起精神,有时候甚至要出门查看下实际情况。”去年初,申城飘雪,因为在屋子里感受不到降雪的大小,她特地跑下楼到雪地里踩了踩,目测下积雪的厚度,试试马路上滑不滑。
今晨6时50分,今年第9号强热带风暴“苏拉”终于在“滞留”台湾海峡附近多时后,在福建福鼎市秦屿镇沿海登陆。发完最后一份3小时简报,朱洁华长舒一口气: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