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科教卫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山楂片”读成“三只屁”,本地孩子学沪语笑话不少
~~~“山楂片”读成“三只屁”,本地孩子学沪语笑话不少
~~~“山楂片”读成“三只屁”,本地孩子学沪语笑话不少
~~~“山楂片”读成“三只屁”,本地孩子学沪语笑话不少
~~~“山楂片”读成“三只屁”,本地孩子学沪语笑话不少
~~~“山楂片”读成“三只屁”,本地孩子学沪语笑话不少
     
2012年08月0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闲话速成效果勿灵
“山楂片”读成“三只屁”,本地孩子学沪语笑话不少
王蔚;张海韵
  上周、本周和下周,连续3个星期三,中福会少年宫都会开设“传承方言”沪语课堂。记者两次跟踪旁听了孩子们学说上海话的情形,想探究为啥越来越多的本地孩子“上海闲话讲勿来”。

  说出的方言笑煞人

  能把上海滑稽剧团青年演员陈靓和上海滩上著名的沪方言专家钱乃荣请来教孩子们说上海话,可见少年宫的这个暑假公益班是有点“档次”的。问题是,两位老师讲课念白,许多孩子如坠云里雾里。比如,陈靓教孩子们念“出生证”、“人民公园”,有的孩子却说成了“畜生证”和“人命公园”,惹得陪在孩子身旁的爷爷奶奶们笑弯了腰。

  家长杨女士说,在学校里小朋友之间的交流多用普通话,回家后默单词、造句、背课文都得用普通话思维,即便是闲暇时与家人交流,也会习惯性地说起普通话,久而久之,上海话在孩子们的“语言系统”里,几乎变得可有可无、甚至可以完全弃之不用的了。杨女士有时候想用上海话和孩子交谈,可是孩子说的是普通话,无意间就会被孩子带过去,只能也用普通话与孩子对话,孩子偶尔也会从嘴里蹦出几个上海话词语,但蹩脚得简直让人无法听下去,比如,把“山楂片”读成“三只屁”,把“油爆虾”读成“油爆花”。

  从常用语开始学起

  记者在课堂里做了初步调查,发现新上海人家庭孩子占三分之一左右,其中的大多数孩子出生于上海。虽然父母是本地“新移民”,但他们则完全是地道的上海小囡,只是由于家庭用语是普通话或家乡话,因此,这些生于上海、长于上海的小囡,一直与上海话“格格不入”,最多也是能听个大概,要开口用上海话交流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由于本市尚未有官方版的方言教材,因此,主办方也是“急中生智”,临时为孩子们编写了一个学习提纲。比如,谢谢、对不起、不客气、你好、再见、没关系等常见的礼貌用语怎么说;比如,1到10的序数该怎么用上海话表达。尽管老师会不厌其烦地一再纠正错误发音,但令孩子们疑惑的是,明明是都是“二”,“222”怎么到了上海话里却要发三个不同的音。而像茄子、西红柿、土豆等,孩子们更感兴趣的是,它们为什么要被读成落苏、番茄和洋山芋。可惜,课堂上老师没有给予更多的讲解。

  必须创设语境氛围

  钱乃荣说,上海话其实很好学。以前,上海小朋友在两三岁时就都会用上海话熟稔交谈了,这是因为他们父母的“言传身教”。现在的70后家长们,过去在学校里都是用上海话交流的;但80后家长们的学龄时期,恰遇学业负担不断增加的年代,每天在学校里要学习8到10个小时,受语言“惯性”的驱使,他们一天里根本就没有多少时间可以锻炼沪语了,长此以往,他们便疏远了自己的“母语”。

  至少从已经完成的两次暑期培训课的教学情况来看,孩子们说上海话的水平几乎没有多少进步,充其量也只是学了些“片言只语”,谈不上什么连贯的口语交际能力,但这也怨不得主办方,更怪不到讲课老师。毕竟时间有限,一个老师要面对大课堂里的五六十个孩子,且又没有系统的“听、说、读”的配套教材。但两位老师都鼓励孩子们,语言的进步关键是要创设一定的语境,并坚持开口练习。本报记者王蔚实习生张海韵(暑期教育热线:聚焦新鲜事、有趣事、烦心事)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特别报道
   第A09版:特别报道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奥运特刊
   第A18版:伦敦眼
   第A19版:伦敦眼
   第A20版:伦敦眼
   第A21版:伦敦眼
   第A22版:伦敦眼
   第A23版:伦敦眼
   第A24版:奥运特刊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文娱新闻
   第A27版:文娱新闻
   第A28版:文娱新闻
   第A29版:目击
   第A30版:财经新闻
   第A31版:财经新闻
   第A32版:广告
   第A33版:职场方圆
   第A34版:读者之声
   第A35版:广告
   第A36版:品牌透视
   第A37版:新民环球
   第A38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39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40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3版:休闲/全家乐
   第B04版:休闲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现代家居
   第B10版:现代家居/实用谋划
   第B11版:家装之窗
   第B12版:家居装潢
   第B13版:地产新闻
   第B14版:广告
   第B15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6版:新智
   第B17版:E生活
   第B18版:E生活/数字世界
   第B19版:E生活/家电生活
   第B20版:E生活/数字家庭
天气越怪人越忙 电话接到耳朵烫
“小八腊子”“嘎三胡”
高职(专科)批次最低控分线确定
中西医结合探索骨科微创疗法
上海闲话速成效果勿灵
中国(上海)制造业信息化论坛举行
新民晚报科教卫新闻A07上海闲话速成效果勿灵 2012-08-03 2 2012年08月0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