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香虫是一种蝽科昆虫,主要产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可供食用。其头部较小,略呈三角形。身体呈六角状椭圆形,较扁平,指甲盖大小,表面红棕色或棕黑色。有时不小心碰触它时,会闻到一股臭臭的气味(俗称打屁虫)。
我的老家在川南一带。一到冬天,成群结队的九香虫就会飞来躲在河滩的石头底下避寒。它们并不是像冬眠一样,整个冬天都藏在那里。白天随着气温升高,他们就从石头缝里飞走了。所以要捉它们,要趁太阳没出来之前,且大雾天最好。
在寒冬的早晨,通常是周末,一家老小早早地起了床,连早饭都不用,就带着塑料袋、空饮料瓶,兴奋地朝河边赶去“搬”九香虫。这“搬”的习惯是家家户户都知道的,因此通往河边的路上挤满了人。川南地方本来就湿润、多雾罩,冬天早上更甚,到了河边,简直是白茫茫一片了。河水静静地流着,大大小小的石头布满河滩。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一幅景象了,然而谁会知道,在那数不清的石头下面,藏着多少惊喜和秘密呢?于是也不嫌冷,各家老小就在这白雾笼罩中开始抓虫了。
说“搬”,是因为要一块块翻开石头,检查下面有“货”没有。所以从技术上来说,纯属体力活。老人,按我们现在的说法,是来“打酱油”的。因为他们通常搬不了几个,便长吁一声,单手撑腰,坐在石头上休息。只有一双眼睛,一刻不离地守护着自己精力充沛的孙儿孙女。然而雾太浓,稍微走远一点,别说小孩,就是大人也会整个隐没在白雾中。因此可以看见某个老人时不时东张西望,像在找寻什么的样子,着实有趣。
小孩子没什么力气,往往只捡小石头翻看,难有收获。然而他们眼力好又很灵活,所以倘有别人看漏了的,通常为小孩所捡去。一来天色尚未大亮,看不很分明,二来有的人性情急躁,因此即使搬到了,误以为没有,错过了,结果让别人白捡了便宜,这种情况也是有的。刚说为小孩所捡去的,即属于这一种。大人就不同了,从小搬到大,已积累了多年的经验。他们又不屑三五只的“小打小闹”,总想一次做成桩大买卖。因此他们并不挨个翻开石头去找,而更留心观察:一是石头要比较大、形状比较完整、厚度适中;二则石头下要有足够的缝隙。符合以上条件者,是九香虫绝好的栖身之地。“快来!”听到某个大人一声急促的吆喝,跑得最快的往往就是小孩子。低头一看,哈哈,一群黑黢黢的九香虫排得密密麻麻、整整齐齐,简直就像虫子的军队。仔细一数,竟有三四十只,真羡煞旁人。然而这种情况毕竟少得可怜,一般一块石头下能找到五六只就算顶好的了。
太阳出来后,白雾渐渐散开,罩在雾中的人们,显出颜色形状来,各自举着战利品,或摇头,或炫耀。经过一个早上的劳动,全家搬到的九香虫合在一起,足可以回家做一盘美味了。
到家后,需赶紧准备一盆热水,把虫儿一股脑儿倒进水里,任其扑腾,据说这样可以让它排尽臭气。然后放进锅里,用文火慢慢地炕,不停地翻炒,也不用油,因为不一会儿它自有油脂溢出,顿时香气弥漫。到适当时候,撒一点盐下去,一碟别致的健康零食便香喷喷出炉了!清人陈士铎著的《本草新编》上云:“或问,九香虫产于西蜀,得其真者为佳,近人不知真假,何能奏效?曰:九香虫,不止西蜀有之,江南未尝不生。但生于江南者,无香气耳,无香气者即无效。”
其所谓香气者,类似茴香、有点焦糊味,是这虫子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气味浓郁,所以叫九香虫。然而就像同一款香水,有人以为香,有人以为臭,全凭个人的感觉。炕好以后的九香虫,又香又脆,但这香味中其实是有些苦味的,并非人人都喜欢。九香虫的一大功效便是治疗膈脘滞气,因此大人常用它来治疗小孩吃坏肚子。关于九香虫的药用,有一歌诀:“九香虫温,胃寒宜用,助阳温中,理气止痛。”因此,若辛辛苦苦捉来弄好的虫子,小孩却嫌它苦,不愿意吃,家长是颇为烦恼的。我就曾在路边亲见一小孩因拒绝吃“苦”虫子而大哭的。而爱喝酒的成年人则没有不爱九香虫的。备上一碟九香虫,斟上二两白酒,那滋味大概是很令人陶醉的。
我们当地有句俗话说:“有钱的人吃龟胶鹿茸,没钱的人吃打屁虫。”虽带点自嘲,含点酸,但我挺喜欢这话。倒不是因它证明这虫的药用价值可以媲美鹿茸之类的高级补品,而恰恰在说明它是一种平民养生品。李时珍《本草纲目》上也有关于九香虫的记载,上云:“至冬伏于石下,人多取之”,又说“至惊蛰后,即飞出不可用矣”。为什么从石头下面飞出后不可食用呢,这是没道理的。但不管怎么说,此记载证明早在四五百年前老百姓就有搬九香虫的习惯了。
可惜的是,近几年,我们家乡由于河道施工,气温升高等原因,九香虫变得少见了。若干年后,还会有人记得冬天有雾气的早晨要到河边去搬九香虫吗?会知道这小小的虫子带给孩子的苦乐吗?也许,我们只能从昆虫图鉴或中药大辞典上查到了——“有一种昆虫,名曰:九香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