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棋(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领导人出访时向受访国表示愿合作建设高铁,这是正常的经济合作途径,外媒将其描述为“高铁外交”,如果不曲解其中的国际合作主题,无可厚非。
中国在20年内开发了比较成熟的高铁建设技术,再加上设备制造能力,在性价比上已比技术领先的法、德、日更具综合竞争力。此外,如今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对建设高铁有需求,但是缺乏资金。而这正是中国的优势。中国有巨额的外汇储备,并已经表示愿意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惠信贷。高性价比加上优惠信贷,使中国高铁对于中东欧国家和东亚国家有很大吸引力,这当然也会令竞争对手感到不快。
由于高铁建设涉及资金巨大,通常需要政府之间协商总体框架,也就有了李克强总理出访中东欧国家论及高铁建设合作的话题。当然,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出口商品不断升级换代,如今总理“推销”高铁,一方面说明中国的制造业不断成长,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的比较优势在转移,融入世界经济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中东欧国家和东盟中收入水平相对高的国家是中国高铁出口的主要对象。中东欧国家收入水平较高,再加上该地区一体化水平高,跨国的铁路线连接也很长,是建设高铁的理想地区,而他们在技术和资金上对外部也有可观的需求。这些都为中国与该地区的高铁建设合作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机会。
张海冰(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高铁外交”成为热议新词与中国对外经济合作战略密不可分。“高铁外交”并非仅仅是中国经济“出口”布局,而是应东南亚和中亚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尤其是这些地区的国家普遍面临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难题。目前,中国就该项目已与不少地区国家展开谈判,如果顺利,将有望建立连接整个中亚、东欧和东南亚的铁路网,有利于该地区国家的经贸往来和经济发展。
“高铁外交”战略提出,结合了中国自身优势,主要是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经验优势。中国乐于与地区国家分享这些优势,是基于共同利益与合作共赢的战略考虑。但是由于“中国威胁论”的负面影响,总有一些声音怀疑中国“高铁外交”的战略意图,认为中国的目的是输出技术标准、输出产品、便利资源进口等等。实际上,“高铁外交”的效应不能用这些功利的观点来评判,应该关注其对地区经济发展和地区合作的长远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