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毛泽东生前与本报素有渊源,与老社长赵超构等人更有长久往来。日前,记者采访《新民晚报》原副总编辑、现已92岁高龄的老报人张林岚,一同追忆毛泽东与新民报人的几段缘。
《延安一月》
客观还原毛泽东与解放区
故事,从69年前的一篇人物特写说起。
1944年,日本侵略军败局已定,国共关系变化。初夏,国民党当局为应付外国记者一再要求,又迫于美国压力,组织“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自重庆赴延安采访。本报前身《新民报》,作为8家随团中国媒体之一,派出当时33岁的青年主笔赵超构赶往前线。在解放区,赵超构第一次见到毛泽东。
“身材颀长,并不奇伟。一套毛呢制服,显见已是陈旧的了。领扣是照例没有扣的,一如他的照相画像那样露着衬衣。眼睛盯着介绍人,好像在极力听取对方的姓名。
“谈话时,依然满口的湖南口音,不知道是否因为工作紧张的缘故,显露疲乏的样子,在谈话中简直未见笑颜。然而,态度儒雅,音节清楚,词令的安排恰当而有条理。我们依次听下去,从头至尾是理论的说明,却不是煽动性的演说。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先生。”
在当年8月4日的《新民报》上,赵超构如是描述初见毛泽东时的印象。这篇《毛泽东先生访问记》,以平视的眼光、平直的语言,还原这位中共领袖的性情与特质,从而逃过国民党新闻检查官的眼睛,成为外界了解毛泽东的窗口。
赵超构返回重庆后,根据此行见闻,撰写14万字的长篇通讯《延安一月》。报道在重庆、成都《新民报》连载两个月,冲破新闻封锁,向当时国统区的人们细说陕甘宁边区的实况,反响轰动,被誉为“中国人写的《西行漫记》”。
1945年,毛泽东到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时,对夏衍等人提起这篇报道:“我看过《延安一月》,能在重庆这个地方发表这样的文章,作者的胆识是可贵的。”
《沁园春·雪》
最早公开发表毛泽东诗词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早已家喻户晓,然而很多人不知道,这首词最早公开发表,恰是在《新民报·晚刊》。
1945年10月,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应老友柳亚子索诗之邀,将初到陕北时所作的《沁园春·雪》相赠。柳亚子收到后很快写出和词,当月下旬他将两首词作送至中苏文化协会举办的“柳诗尹画联展”展出,并递交《新华日报》希望同时发表。
然而,许是报社规定,发表毛泽东词作需经本人同意,11月11日的《新华日报》只是单独刊登了柳亚子的《和毛润之先生咏雪词》。随之,很多人开始打听毛泽东的咏雪原词,这引起时任重庆《新民报·晚刊》副刊编辑吴祖光的注意。几番辗转拼凑,他拿到诗画联展上《沁园春·雪》的完整抄件,读罢深为激赏,立时决定公开发表。
1945年11月14日,《新民报·晚刊》副刊“西方夜谭”刊发《毛词·沁园春》,并附加一段按语:“毛润之氏能诗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雪》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
此前,在国统区的报纸上,毛泽东的名字都鲜见报端,更不用说发表他的词作。一时间,山城轰动,《沁园春·雪》迅速全国传诵,数十家报纸跟进转载,并不断刊登唱和之作。
据张林岚回忆,这首词发表后,有人把《新民报》负责人叫去一顿训斥,说是不该为共产党张目。这位负责人当场顶了回去,说:“蒋委员长对毛泽东都以上宾相待,报纸发表一首诗,有什么不可以!”
“西湖佳话”
毛泽东邀赵超构彻夜长谈
毛泽东喜爱《新民报》,并在多个场合赞赏和推介。1957年3月,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期间,在接见已是《新民报》总编辑的赵超构时,毛泽东说:“我喜欢看你们新民报。新民报办得很好,别具一格: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花鸟虫鱼都有了。”
毛泽东与赵超构的交往,更是绵延数十载,毛泽东生前接见、约谈赵超六七次。1958年1月6日深夜,毛泽东在杭州消寒,想找几个朋友谈天,当即命人用自己的专机飞上海接赵超构、周谷城、谈家桢三人到西湖岸边的刘庄别墅相见。工业、农业、历史、哲学、新闻、遗传学……四人围坐方桌,一直聊至次日凌晨三四时。临别,毛泽东望着湖光月色高兴感叹:“我们这样的聚会,也可以算一段‘西湖佳话’了。”
1月7日,赵超构等人原拟返沪,清晨尚未起床,就接到通知,说中午浙江省委书记江华欢宴毛主席与三位客人。席间,毛泽东向江华介绍赵超构时说:“新民报这张报,办得很不错,他就是总编辑。你看不看新民报呀?”江华回答:“有时在办公室看看。”毛泽东道:“不,你要在家里订一份。”
张林岚还说起一段插曲。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上海视察,午休后特意要到新民报社,探望赵超构和其他工作人员。市委通知报社时,已是午后二三时,警卫员已到报社察看部署,但赵超构不见了。“这天赵超构忽发雅兴,和我们三五人去了北新泾苗圃,一路观赏花木。报社找到我们已经是午后四五点,晚啦!警卫忙乎半天,最后只好取消原定计划。大家都深表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