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看到,“1920年毛泽东旧居”位于安义路63号,为一幢沿街的坐南朝北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建筑面积约83平方米。楼下是客堂间,放着一张方桌和几把椅子,用来会客和吃饭。楼上是卧室,当年毛泽东就睡在靠北的落地长窗旁的板床上。毛泽东从1920年5月5日抵沪至7月初离沪,一直居住在这里。现在这里又增添了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捐赠的实物,如:毛泽东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批示文件用的铅笔和红色铅笔,在人民大会堂一号厅用的瓷杯、瓷勺和瓷碟,以及使用过的555牌香烟盒等,这些实物都为首次公开展出。
有关负责人介绍,该旧居是1920年毛泽东以“驱张”代表团成员的身份,从北京来到上海时的住处。在此居住期间,他发起成立“湖南改造促成会”,列席了著名的“半淞园会议”,并多次拜访当时正在与共产国际代表酝酿建党的陈独秀,商讨组织“改造湖南联盟”计划,共同讨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在这段时间,毛泽东最终择定人生之路,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继而成为革命的领袖。
当时,陈独秀还委托给毛泽东一个重要任务——回湖南组建该地区的共产主义小组。接到了陈独秀的要求后,毛泽东着手在长沙建党。1920年秋天,他开始酝酿长沙共产党组织,11月正式成立。这也直接促成了毛泽东成为参加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之一。
为了便于毛泽东在湖南开展建党工作,陈独秀经常把上海发起组和上海机器工会的情况告诉毛泽东,还给他寄去上海发起组创办的《共产党》月刊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记者在“1920年毛泽东旧居”还看到了当年李达主编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理论刊物《共产党》月刊(1920年11月7日至1921年7月7日,共6期,由革命后代捐赠),十分珍贵。
“1920年毛泽东旧居”的开放,是近年来静安区继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中共淞浦特委机关旧址陈列馆开放之后的又一重要工程,也是推进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重要举措。
据悉,旧居东西侧翼还规划有该地区历史陈列馆及嘉里中心艺术馆,不久将形成一个集现代商务、红色历史、艺术人文于一体的市民文化活动空间。
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