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大多数乘客以航班起降时间来计算准点率,对专业的航班准点统计标准不甚了了,但昨天民航关于航班正点起飞统计新标准的改革,还是引起了不小的舆论潮。据报道,新标准为“撤轮挡”,而此前,以飞机关上舱门的时间统计准点率。
专家解释说,所谓“撤轮挡”,不仅意味着航空公司做好了旅客全部上齐的准备,而且机场做好了行李装上飞机,航油做好了加油,空管发出了飞机滑行到跑道上起飞的指令。如果说以“关舱门”计准点率,责任涉及航空公司、机场,那么“撤轮挡”则将空管也纳入其中。而是否“撤轮挡”,由空管决定。
这意味着,航班准点率,航空公司、机场、空管都有责任,但是否就此能提升航班准点率,还真不一定。
往好里说,这可能引发整个民航系统的一次标准化管理的变革。一个航班的运行,涉及60多个保障环节和40多个基层保障单位,准点标准的调整,意味着航班运行全过程中涉及航空公司、机场、空管等多方面的运行标准、流程的调整。改革到位,协调有方,不仅能提升准点率,还能提高整个行业效率。
可是,恰因为这项改革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要多方协同运作,是项系统工程,不免让人生出“都在管,都不管”的担忧。此前“关舱门”标准下,就航班延误的原因,航空公司和机场就曾互相推诿,现在再加上个空管,“三个和尚”一起念经,追责起来会不会更难?
要治理航班延误难题,得找到导致航班延误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改变其“迟到大王”的形象。一直以来,我们听到的解释似乎只有一种——空中交通管制。如果这是航班延误的根本原因的话,所谓“撤轮挡”新标准则意义不大,即便飞机已经撤了轮挡,开始滑行,也很可能因“空中交通管制”而待命跑道。此刻,对民航而言,航班已达标;对乘客而言,不过是换了个候机的地儿。
从目前已公布的改革内容来看,我们并没有发现对航班延误原因的分析和确认,各方该为此负有怎样具体的责任,有什么样的惩罚措施,这些也都尚未明晰。换句话说,至少目前,这项改革还没真正触及到各方利益,如此情况下来给这项改革下结论实在为时过早。
在我们涉及“多方齐抓共管”的社会问题治理中,航班延误治理是一个相当典型的案例。治理的出发点往往是在统计数据而非实际效果;只考虑行业考核数据,而忽视民众考量;只空谈责任,而无问责、追责。这使得所谓的齐抓共管,往往易成为“齐抓不管”。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如是,久打不绝的电信诈骗案如是。
网上关于航班准点新标准的议论,乐观者少,悲观者众。一些观点难免有点偏激,不过也代表了一类民意。改革者们,能否从中省悟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