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节那天,获悉一则新闻,以为是开玩笑。沈阳一辆公交车上,一女孩坐在位子上拿着手机低头玩。有人叫她让座,她见是一位老大爷,于是缓缓站起来让座,但嘴里嘟囔了一句。岂知老大爷的儿媳妇立即打了这女孩一巴掌,紧接着老人和儿子、儿媳妇一起殴打女孩,打得她鼻青脸肿,送到医院治疗,警方介入。
这确实是一件真实的事。于是有关传统美德与无良暴力之评论纷纷而来。其实,像这样的公交车上因不让座而发生双方动手动脚的故事并不是头回了。每每于此,舆论多是“各打五十大板”,不了了之。于是,不久又会发生。
我们为什么要让座?说到底,这是“礼”之需。什么是“礼”?有多种解释。其中《礼记》中有名言:“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有礼则安,无礼则乱,齐国以礼,万福之基。执礼、守礼、讲礼貌礼节,会使人心中产生虔敬之意,行为合理中节,让一切事物各得其宜,进而可望实现一种理想的社会秩序。
当下的必需,是倡导用礼的方式,传播礼,践行礼,构建良好的“礼生态”。笔者曾见到过在地铁车厢里,一陪伴老人的乘客走到一坐着的年轻人面前,轻轻地说:“谢谢小伙子,能给他(老人)坐坐吗?”小伙子一听,立马站了起来让座。在此,倒不必过多赞扬这位小伙子,却是那位“求让”者值得一说——以礼相待。其实生活中,这样的“只要你开口”——有礼,绝大多数对方也是会“让”的——回礼。遗憾的是,经常听到的,却是对不愿意让座的人动辙激动地“谴责”之。“有理”便可“无礼”?也许这样的“失礼生态”,助长了那一家三人围着一个不那么情愿让座的女孩暴打的胆量吧。
“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善良的人们当然不希望再发生“以暴逼坐”的故事,那么最重要的,恐怕是还得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以礼相待”的良好生态。大而言之,即使“涉法”,不也是要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