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菜的采集和食用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就描绘了一幅青春女子在河中捞取野菜的农家图画。明末清初冒襄在《影梅庵忆语》中忆董小宛善于腌制野菜,“使黄者如蜡,碧者如菭。蒲藕笋蕨、鲜花野菜、枸蒿蓉菊之类,无不采入食品,芳旨盈席”,则展现了古人烹制野菜时的厨艺和热闹场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记录了他那个时代野菜的采食情况。如东风菜:“宜肥肉作羹食,香气似马兰,味如酪。”马齿苋:“处处园野生之……人多采苗煮晒为蔬。”鱼腥草:“山南、江左人好生食之。”蕨菜:“其茎嫩时采取,以灰汤煮去涎滑,晒干作蔬,味甘滑,亦可醋食。”上面随便列举的几种野菜,至今仍是美食家青睐的热门选择。
人们食用野菜,最早是为了度饥荒。明《救荒本草》收载可食植物414种。明《野菜谱》收录救荒野菜60种,每种野菜附诗一首,意蕴凄苦。而如今,食不果腹的年代早已结束,食用野菜已成为一种时尚的享受。这些来自山野的植物,登堂入室,在众多名厨手中脱胎换骨,成为席间佳肴、名副其实的山珍野味。
食用野菜有很多好处。但是,凡事总有度,过犹不及,有时还可能有害。所以,要了解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野菜的取材要新鲜。久放的野菜不但不新鲜,而且营养成分流失,口味变差。洗切和下锅烹调之间的时间不宜间隔过长,避免造成维生素、无机盐的损失。
其次,不能拉进篮里就是菜。不认识和容易发生误认的野菜不要食用,以免中毒。这一点非常重要,一定要引起重视。当年红军过草地时,粮食极端困难,只能靠采挖野菜充饥,为了教战士们识别野菜,防止中毒,红军专门成立了野菜识别委员会。
其三,多数野菜性寒凉,故脾胃虚寒者宜慎用。鱼腥草等少数野菜有微毒,多食有害健康;一些蕨类野菜含过敏物质,多食可能引起身体不适。总之,食用野菜要适度,不要因贪食而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