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4月0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进伊丽沙伯医院
李慧冰
  李慧冰

  香港伊丽沙伯医院坐落在九龙加士居道,乘地铁至佐敦站出来,步行十来分钟就可到达。它是一所公立医院,1963年建造。香港人在此看病或住院,所有费用由政府买单,且能得到精心治疗。

  我是在小年夜赶去该院探视我公公的。走进病房,窗明几净,无论是轻病房还是ICU病房,给我的第一感觉,全程看不见一个护工,只有医生和护士在轻轻地说话和走动。探视时间为每天晚上6点至8点,病人身边限定两人探望,没有大声喧哗、蜂拥而至的现象。如果有多位家属的话,大家都会很自觉地在走廊里等候轮流探望,每位家属都必须戴上口罩才能进病房,防止交叉感染。

  最让我纳闷的是,每张病床旁都没有椅子,家属都站着,理由是万一病人发生什么紧急情况,便于抢救。我连续站了一个多小时后,看看边上有张空床,再环视左右,没有一个家属坐在空床上的。那床上的被套、被单、枕套都雪白雪白,熨烫得一点皱褶也没有。看似一张空床,却会让你觉得很神圣,不敢坐上去破坏它的凝重。

  8点一到,听不到赶家属的吆喝声,每个人都轻轻地急速离去,病房的门自动关闭。

  这些都看似是区区小事,却体现了香港人的国民素质和道德规范。据说香港的医院从没什么“医闹”,香港市民对医生和护士的职业,都抱着特有的尊重和感恩。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医院有好多男护士。打听了一下,他们男女护士的比例是3:7。男护士虽然个子都不太高,但个个温文儒雅,打针、给药、挂点滴时动作娴熟、麻利。每人的腰际处设有一个口袋,里面放着胶带、纱布、别针、夹子等等医疗小用品,一旦病人出现一些小状况,根本无需去治疗室来回拿,立马可以解决问题。我公公对面床上是位外籍病人,前来探视的一位外国人想了解一下患者情况,只见一位男护士一边用心聆听家属提出的各种疑问,一边用流利的英语进行回答和解释,直到那位家属连连说着:“Thank you!”

  伊丽沙伯医院工作的男女护士,不但要做好多较为复杂的治疗工作,而且还承担了病人所有的生活护理。我见过一位男护士在护理一名昏迷病人时的情景。病人的脸部插有两根管子,一根鼻饲管,一根气管插管。痰液从气管插管处有些许渗出,那位护士马上动作轻柔地用纱布嵌进气管插管和脸颊中间,迅速吸去冒着泡沫状的痰液,再用热毛巾把老人的脸揩得干干净净。随后,他又顺手从病人床头柜里拿出一把剃须刀,把病人暴露在管子外的零星胡须,剃得清清爽爽。我在一旁看得好生感动,多看了他几眼。他的神情看上去很淡定,也很平常,仿佛是在护理自己的父母一样自然而然……就是这样,他们对每位病人的身体恢复,哪怕是一些生活小细节,都做得无微不至。何况,男护士在体力和应变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一张张年轻俊朗的脸庞,成了伊丽沙伯医院一道亮丽的风景。

  其实,谋求医患和谐,说难有些难,说简单也简单,关键是医与患之间如何以爱心与用心、责任与信任来对话。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百姓故事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新闻面对面
   第A08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9版:新民资讯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新民教育/招生培训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运动汇
   第A14版:域外传真/运动汇
   第A15版:东方大律师
   第A16版:新民法谭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构建良好“礼生态”
走进伊丽沙伯医院
智慧快餐
OK谈趣
遇到护工小罗
今宵灯谜
春天又闻野菜香
“智斗”
无法起锚的续航
新民晚报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B04走进伊丽沙伯医院 2014-04-06 2 2014年04月0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