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市场究竟怎么啦,4年前发行海普瑞,发行价高达148元,结果硬塞给它50亿元,这将市场打趴下了。现在如果海普瑞发行,按现在的规则恐怕只能发14.8元了,那市场也没啥好起来呀,4年前那一拨IPO时,上证指数也就2300点左右,比现在的指数也没好多少,这IPO似乎成了难以驾驭的野马,“三高”不行,那就“三低”,还是将上证指数打得2000点岌岌可危,用上海话来形容就是:横不好、竖不好,不知怎么做为好。
实践下来,新版IPO发行方法还是有许多缺陷,比如,定价发行使机构就不动脑筋了,其行为方式退化为大家拼资金,这导致了市场的剧烈波动;又比如,市值计算有点莫名其妙,现在要20天平均,不知道依据何在?既然要向中小投资者倾斜,那就提高到90天、180天或250天,鼓励投资者对股票长线持有;再比如,网上实际申购与结果相差甚远,有点失真,通过超高的回拨比例来弥补也显得多此一举,以依顿电子为例,发行9000万股,网上申购2700万股,网下申购6300股,最后结果网上回拨至8100万股,大多数靠回拨,何必呢,一开始就确定网上申购8100万股得了,此次机构“菜鸟”似地一窝蜂,跟这个错误的信号有关。
从今年1月份发行的48个新股开始,发行方法一直在微调,针对市场出现的问题,管理层一直在寻求博弈的新方法,可以预料,此次10个新股发行上市后,申购的细节上还可能进行调整,这很正常也很有必要,但需要明确的是,要寻找到一种一劳永逸并且十全十美的方法是不可能的。中国股市2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早期想新股发行各地各自为政,后来发行权收上来后,以沪深两地交易所作为新股发行场所,开始搞一个账户申购1000股,后来改为一个账户申购上限为发行股数的千分之一,开始时用钱申购,后来改为用股票申购,再后来又改为用钱申购,现在改为同时用股票和钱申购,即便是同一种申购方法,不同时期细节上还有差异,总之,20多年来,到现在还是没有找到一种十全十美的方法,也许永远也找不到。
IPO永远是一个博弈的场所,其间管理层、融资者、投资者、券商、中介机构等利益主体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在IPO过程中除了要公平、公开、公正外,还要追求利益平衡以及安全高效,每一种方法都有利有弊,对于投资者而言,你不能改变规则,但你完全能改变自己的投资组合,在现有的规则之下,看我能去把握哪些机会。第一波10个新股已经接近尾声,可以预料,接下来第二波IPO中,对规则可能还会微调,我们只能适应这种变化,有机会就做做,没有机会就干点别的吧。 应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