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发行制度不断在“改革”,新股上市交易制度也同样在“改革”,2013年6月8日,停发10个月的新股发行改革启动,给市场的感觉是市场化开始推进了。可是实际效果呢?市场出现了与证监会没有想到的局面,证据就是1月12日,证监会连夜开会,出台了《关于加强新股发行监管的措施》,其主要内容是要严查发行人、主承销商和网下参与报价的投资者。典型案例就是奥赛康了,该公司充分利用了政策,拟发行不超过7000万股,最后确定发行价格72.99元,其中新股1186.25万股,募集资金8.65亿元;老股转让数量为4360.35万,老股东套现31.82亿元!市场一片哗然。接下来就是叫停奥赛康发行,对初期参与发行的13家券商、发行人和多家询价对象开展了全面的检查。自己设计没有考虑周全却让别人承担的市场责难。总计发行了48家公司,三家暂停发行,制度实施20天草草收场。
现在,新的IPO改革再度起步,按新办法发行的股票,26日已经上市,再度上演了令人哭笑不得的悖论:要发新股,市场害怕,于是股市下跌;认购新股时几乎“万人空巷”;新股上市,再现投资者“热情”追捧新股。不过,通过市场“热捧”新股,倒也带来另一个市况:股市涨了。新股效应带动次新股全面猛涨,进而带动中小板和创业板指数回升。
这次新股重启定价发行,今后IPO发行已完全不需要询价,也不需要路演。只要将募集项目资金额加上发行的费用,再除以拟新发股份数,就是发行价格了。这样值得“苦笑”了,每次议论新股发行的“改革”,总会“牺牲”股市当时的市值,而付出市值损失的代价后,得到的新股第四次发行改革的所有措施、包括第三次发行改革的市场化措施,都成了“浮云”。定价发行再加上低于行业市盈率即可,如果发行市盈率高于行业市盈率呢?那就延迟三周,每周提示一次风险即可。那些行业研究员如何研究呢?什么公司基本面,行业处于什么状态等等,全都由公式说了算。这样发行,投行、会计师、律师应该会轻松不少。就是不知道他们这些专业人士是否领情?
本文撰写时是26日收盘后,还不知道27日这些上市首日被热捧的股票会是怎么样。但总感觉监管部门“太操心”了,也太辛苦,让笔者回忆起小时候大人讲的一个关于“好心人”的故事。说一天,一个茧上裂开了一个小口,一只小蝴蝶正艰难地将自己柔弱的身体从那个小口中试图挣扎出来。有个人正好看到这一幕,他便好奇地看着。几个小时过去了,小蝴蝶仍未成功……这个人实在看得心疼,决定帮小蝴蝶一把:他拿来一把剪刀,小心翼翼地将茧破开,小蝴蝶便很轻松地脱茧而出了。但是它的身体萎缩着,翅膀紧紧地贴着身子,蠕蠕而动。他屏住呼吸,期待着小蝴蝶展翅飞翔,然而,这一刻始终没有出现。终于,这只可怜的小蝴蝶在地上爬行了一阵子,便永远地离开了这个它还没来得及看上一眼的世界和这个好心帮助它的人。这个好心人并不知道,蝴蝶从茧上的小口挣扎出来,是大自然的造化,蝴蝶要通过这一挣扎过程将体液从身体挤压到翅膀,这样它才能够在脱茧而出后展翅飞翔。
新股怎么发和怎么上市,总让笔者想起这位“好心人”。 文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