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讲传统的时代,传统似乎开始得到尊重,这当然是好事。但并非所有传统都与现代文明合拍,而有些有益人类的活动却不见于传统,这也应该引起重视。这里谈散步,散步之有益健康甚至思维,不必多说。而传统社会,却甚少赋予散步以价值。孔夫子似乎就较少步行,他周游列国,都是坐车。颜渊逝世,他父亲颜路请求用孔子的车作为丧礼用物,孔子拒绝了,说我曾任大夫之职,不能徒步的,所以我儿子死时也不用我的车。可见孔子极讲究等级名分,传统社会等级森严,常常是当官的才能坐车,平民百姓则多徒步。尊官崇势的时代,散步之不被看重理所当然,所以歌咏散步逍遥的只能零星地见于“不达”的诗人笔下,如杜甫有句“羸老思散策”,所谓“散策”,就是指拿着手杖散步。陆游则云:“散步持书卷”。“安步当车”之类的话,也不过是彼时士人的故作旷达之语。
两千多年来,重车行,轻徒步,早就形成“传统”,至今不绝如缕。唐代韩愈闻幼童李贺善诗,亲自前往李家探验,李贺提笔写就一诗,题曰《高轩过》。给七岁儿童李贺印象最深的,竟是韩愈的高大车子。
今日官员之重车子、轻步行绝不亚于古人。有报章载很多官员出门必坐车,步行区间不出办公室至食堂,及办公室至机关大门之间。他们开会、赴宴、听歌、泡浴皆车子接送,一日步行距离不超过三百米。又某高校领导集体听课,从办公楼至教学楼,区区二三百米距离,他们不是步行,而是坐面包车,带上大量随从,前呼后拥,轰然而至教室。如此动静,要教师不侧目,不反感,不可能也。
笔者从前爱散步,家住本市东北角,喜爱黄兴路的“绿化带”,这“绿化带”,宽度总在二十米上下,长度则远至天边。高大的雪松、杉树将步行道全然荫蔽,黄杨等灌木及各类花草点缀其间,这真是散步者的天堂,暑假期间,我常常在这样的林荫道上散步,其乐融融。然而曾几何时,此路遭扩建的命运,茂密的林带全被铲除,终致一眼望去白茫茫皆成水泥路,而高楼频起,不几年车水马龙矣。喧嚣加上空气的不佳,我的散步也不能不大打折扣了。我们的城市日益成为宜于车行而非人行的城市,这是不争的事实。近日有同事劝我买一种“踏步”,是一种毯子,内置鹅卵石,踏步其上,利于活血舒筋,不必外出散步了。他说他自从用了“踏步”后,睡眠明显改善。
多年前,曾在德国的斯图加特小住,记得曾从席勒广场步行,穿行于街巷,车辆甚少,沿途所见的是油油的葡萄园、古老的城堡、优雅的住居,三三两两的行人,间或遇一、二家商店,也绝无巨大的招牌、吓人的橱窗,那店主,也不吆客,径自理他的物或看他的书。觉得这样的城市最值得散步逍遥,宜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又日本京都亦宜于徒步,车站大楼四周,多散步路线,可达多处名胜之地。我曾漫步于有名的“花见小道”,窄窄小道,而店铺林立。又曾从岚山渡月桥,去天龙寺,寺后穿过一条竹林小道,竹子挺立万竿,青绿色的竹皮蒙上薄薄的粉色,竹林深处,多建寺院,相沿游走,心满意足。
然则今日世上适合步行的城市亦不少见,关键尚在观念也。近日读到一篇题为《发达国家的新定义》的小文,引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市长前阵子的讲话:“一个发达国家,不是穷人有车,而是富人搭公交。”作者说:“(市长此语)如今已成了发达国家的流行新定义,也成为全球城市的愿景。”他又说:“私人轿车对城市来说,其实是负面的暗示。”我认同波哥大市长和那位作者的观点。我们的城市设计者能否也能突破一些传统,改变改变观念,在规划城市发展之时,多多考虑城市街区的宜居,让我们平民百姓多些生活的便利、多些散步的空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