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2015年03月1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需不需要小确幸
易 蓉
  易 蓉

  整理东西时发现好久没穿的外套口袋里有50块钱,冷风飕飕时捧上一杯热奶茶香甜暖心,课堂上一场酣畅淋漓的思辨,冬去春来微风吹过带来阵阵花香……你有没有这样的一些时刻,尽管是微小的生活琐事,却不经意间让你嘴角扬起,感到满满的幸福?

  这就是小确幸,微小而确定的幸福。

  小确幸一词来自村上春树的随笔集《兰格汉斯岛的午后》,由二十多篇短小的散文集结而成,写的都是些平平淡淡的生活片段。然而在作家的娓娓道来中,生活里那些细细碎碎的片刻却十分可爱和有滋味。翻译家林少华老师将“小确幸”直译而来,这个词就这样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和语言。

  有人说台湾正流行小确幸的思潮。把台湾学生和大陆学生做比较,发现大陆学生在巨大的升学就业压力中,DNA里出现了“狼性”,不断地竞争、拼搏、追求、奋斗,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找到更好的工作;台湾学生却沉浸于“小确幸”,名牌大学的吸引力似乎没有那么强烈,只需要眼前有一些令人愉悦的东西,就能够满足。

  何止台湾,其实社交媒体的发达令我们更清晰地看到老百姓更关心的是什么。不久前我做了个小调查,想看看周围的小伙伴都在关注什么样的微信公众账号。整理了自己的关注清单,竟然有两百多个,大多数和媒体或传播有关(工作与学习),极少数是吃喝玩乐兴趣爱好。让我意外的是,周围非媒体工作的朋友,关注的账号平均只有十余个,绝大多数和吃喝玩乐兴趣爱好有关,极少数是新闻、思辨或工作相关。营销学研究者通过实验发现,人们对关于自己感受和经历的议题更有兴趣和热情参与,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豆浆到底咸吃还是甜吃”的话题更能引起热议。

  有评论文章表示担心“小确幸”会令社会和区域的发展逐渐失去活力和竞争力。但倘若连最微小的幸福都感受不到,还谈何其他。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3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4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05版:全国两会·观点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3·15专版
   第A17版:3·15专版
   第A18版:文化新闻
   第A19版:文化新闻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上海新城区
   第A24版:生态上海
   第A25版:新民健康
   第A2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8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汽车周刊
   第B0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4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5版:新民教育
   第B06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08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9版:新民教育/留学移民
   第B10版:留学移民/新民教育
   第B11版:新民教育/留学移民
   第B12版:广告
以简政放权扫除“奇葩收费”
一块钱的民生
需不需要小确幸
和数字“较真”的代表多多益善
圆滑的齿轮
鞋拔与提拔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7需不需要小确幸 2015-03-11 2 2015年03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