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东西时发现好久没穿的外套口袋里有50块钱,冷风飕飕时捧上一杯热奶茶香甜暖心,课堂上一场酣畅淋漓的思辨,冬去春来微风吹过带来阵阵花香……你有没有这样的一些时刻,尽管是微小的生活琐事,却不经意间让你嘴角扬起,感到满满的幸福?
这就是小确幸,微小而确定的幸福。
小确幸一词来自村上春树的随笔集《兰格汉斯岛的午后》,由二十多篇短小的散文集结而成,写的都是些平平淡淡的生活片段。然而在作家的娓娓道来中,生活里那些细细碎碎的片刻却十分可爱和有滋味。翻译家林少华老师将“小确幸”直译而来,这个词就这样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和语言。
有人说台湾正流行小确幸的思潮。把台湾学生和大陆学生做比较,发现大陆学生在巨大的升学就业压力中,DNA里出现了“狼性”,不断地竞争、拼搏、追求、奋斗,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找到更好的工作;台湾学生却沉浸于“小确幸”,名牌大学的吸引力似乎没有那么强烈,只需要眼前有一些令人愉悦的东西,就能够满足。
何止台湾,其实社交媒体的发达令我们更清晰地看到老百姓更关心的是什么。不久前我做了个小调查,想看看周围的小伙伴都在关注什么样的微信公众账号。整理了自己的关注清单,竟然有两百多个,大多数和媒体或传播有关(工作与学习),极少数是吃喝玩乐兴趣爱好。让我意外的是,周围非媒体工作的朋友,关注的账号平均只有十余个,绝大多数和吃喝玩乐兴趣爱好有关,极少数是新闻、思辨或工作相关。营销学研究者通过实验发现,人们对关于自己感受和经历的议题更有兴趣和热情参与,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豆浆到底咸吃还是甜吃”的话题更能引起热议。
有评论文章表示担心“小确幸”会令社会和区域的发展逐渐失去活力和竞争力。但倘若连最微小的幸福都感受不到,还谈何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