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了回吴君玉说的评话《武松》,是武松手托千斤石的故事。吴先生说到高潮部分,我忍不住想到,要是宋朝就有奥运会,武松肯定是举重冠军,中国这块金牌,是一点悬念也没有的。
前几天看射击比赛,我也想到一个人,《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智取威虎山》是我小时候看了几十遍的一部片子,杨子荣打虎上山,土匪要试试他的本事,一枪把吊在山洞里的油灯打灭了,杨子荣也打了一枪,灭掉了两盏油灯。这是射击金牌的水平。对了,他还是骑着马上威虎山的,威虎山一路多险峻,这个水平去参加马术障碍赛,基本上是一个夺金点。只可惜当时在打仗,杨子荣竟错过了参加奥运会的机会,不然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至少提前四十年。
好多年前看武侠小说,我也一直在想,要是让这些武林高手参加田径比赛,那我们不是发了呀,武林高手的轻功使出来,跳高或者跑步,还不是小菜一碟。田径是亚洲人的弱项,正因如此,刘翔夺了世界冠军破了世界纪录,大家才这样欢欣鼓舞。即使他受伤退赛了,大家还把他当成一个更大的英雄,为什么呢?就是指望着刘翔东山再起再创辉煌。一时半会也只能指望他呀,别的人虽然没有受伤,但距离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更大呀。
后来武侠影视出来了,一开始还有招有式,打得比较靠谱,自从李安的《藏龙卧虎》之后,武侠片的浪头开始大起来了,光说一项就让人瞠目结舌,好几十公里,高手全是飞来飞去的,基本上跟鸟儿似的不在大地上生活,这哪是武打片,分明是科幻片嘛。
广大观众先后明白了这一点,武打片的市场开始越来越小了,比如我情愿看街头纠纷也不愿意看武打片了。正好在这个时候,奥运的宣传启动了,大家渐渐明白,真正高手,原来就是这些体育健儿,也一下子找到了寄托。为什么每届奥运会观众热情空前高涨,除了体育健儿摘金夺银,作为中国人,觉得真是光荣,我认为这其中和大家开始对武打片的认识和冷淡也有关系。
少年时候,完全是一副志存高远的状态,心里面学习的英雄,基本上是古往今来排在前五名的,长大一点了,搞起了文化工作,觉得人生起码应该以李白苏东坡等人作为参照吧,到了现在这个年纪,几乎没有什么志向了,但也懂得了欣赏和祝福,故而这一回奥运会,我看得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