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桑弧、黄沙执导,范瑞娟、袁雪芬主演的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成为新中国第一部国产彩色电影。
2012年,“梁山伯”范瑞娟和“祝英台”傅全香均已年近九旬,电影版“祝英台”袁雪芬更是伊人已逝。然而,越剧艺术的生命力历久弥新——由范、傅亲传弟子章瑞虹、陈颖诠释的上越经典全本《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一甲子后重回首都,作为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主办,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承办的“海上风韵·上海文化全国行”重要剧目之一,于7月10日上演于梅兰芳大剧院,为戏迷带来原汁原味的经典回响。
一曲“梁祝”轰动京城
作为越剧舞台的“双璧”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有着比《红楼梦》更悠久的历史。100年来,人们对于“梁祝”的热情始终不减。1952年10月,范瑞娟、傅全香、张桂凤等艺术家主演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进京一举获得剧本奖、演出一等奖、音乐作曲奖、舞美设计奖,主演范瑞娟和傅全香获演员一等奖。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那次演出落下帷幕之后的60年中,虽然有各种版本的“梁祝”或其片段在北京演出,但范傅版“梁祝”,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经典版,却始终与北京观众缘悭一面。因此,也有北京的戏迷将此次经典版“梁祝”进京演出称为“阔别甲子的重逢”。
全新置景首度公开
不仅在剧情、流派方面审慎继承,为此次进京演出而全新制作的舞美、服装也体现出了上海越剧人对于传统与经典的敬畏之心。这次为了使北京观众欣赏到百分百经典的“梁祝”,上海越剧院下决心对全剧的舞美进行了全新制作。新景以上世纪50年代舞台演出为蓝本,充分彰显了越剧虚实结合、精致唯美的特色。前半场趋于清新疏朗,仿佛梁山伯与祝英台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而从《访祝》开始,整体风格则走向厚重典雅,雕梁画栋与层层高悬的帷幕,也象征着爱情被压抑、遭摧折,并最终走向悲剧的宿命。而作为全剧高潮的《化蝶》,则充分彰显了浪漫、绚丽的特色——色泽艳丽饱满的彩虹繁花,演员身着斑斓蝶衣翩翩起舞,令人心驰神往。
传承经典返璞归真
《草桥结拜》,梁山伯拉起祝英台的手同行,女扮男装的祝英台第一次与男子“亲密接触”,不禁显出一丝慌乱,却又强作镇定。《十八相送》,当祝英台嘲笑梁山伯“呆头鹅”时,梁山伯板起面孔假意训斥,才转过头,早已忍不住露出宠溺的笑意。这些看似简单、平常的细节,却是经典版“梁祝”在60年的岁月中通过无数次舞台实践,经过一代代创作者推敲、修改而凝结的精华。
此次《梁祝》中,梁山伯的扮演者章瑞虹与祝英台的扮演者陈颖分别是范瑞娟与傅全香两位艺术家的得意弟子,两人在越剧舞台上合作近30年,被戏迷们戏称为“最默契的原配夫妻”。拍摄于1984年的电视连续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两人的第一次“牵手”。电视剧拍摄之时,陈颖还是上海越剧院的新秀,而章瑞虹尚在上海戏曲学校深造。如今,两人在台上的表演足以当得起“精纯”二字。舞台上,一次对视、一个手势,两人的表演配合得天衣无缝,如有千言万语包含其中。这种默契,也感染着台下的观众,诙谐处,场内不时发出轻松的笑声,随着剧情逐渐走向悲剧,不少观众已是眼眶含泪。驻京记者孙佳音(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