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隆年间,建于明代的豫园逐渐荒废衰落。上海各业人士集资购得后,历20余年加以修复,归入城隍庙,开辟为西园。同治年间,城北两租界形成市场,各业商人竞设店铺,逐渐形成了庙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上海城内出现了“吾国书画集会”、“小蓬莱书画集会”和“飞丹阁”等书画组织,成为上海及各地书画家交流书画艺术、创作和销售作品之地。海上画派的一些重要人物,如玖琦、王秋言、吴庆云、胡公寿、杨伯润、任熊、任董、任伯年、吴昌硕等经常到此雅集。书画家聚集在一起,需要笺纸、笔墨,还要裱装,代为销售。笺扇裱装行业应时而兴,丽云阁为庙市场内的第一家。
丽云阁扇庄前面为商店,后面为工场,经销产自苏州、杭州的各种扇子、笺纸、名人书写的对联、楹联、折扇及各种书画作品,并代客裱装,出口日本及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清末民初的上海,书画扇笺行业既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又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书画扇笺店成为城隍庙市场的一大特色,丽云阁、青莲室和笔花楼等共有22家之多。丽云阁则是“领头羊”,与租界内的朵云轩笺扇店齐名。
新中国成立后,丽云阁走上新的发展道路。公私合营后,增加了单位、个人所需的各种镜框,业务范围扩大。改革开放给丽云阁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成为专营名扇、剪纸、工艺画和旅游品的特色商店。驰名中外的檀香扇,更以其保值、增值和高雅的文化品位备受青睐。更换不适销的扇子、为旅居海外的华人修复红木扇骨的名家书画折扇,千方百计地满足顾客的需求……高质量的服务,吸引了四方宾客。一位书法家赋诗赞道:“艺苑流传数丽云,百年海上迩遐闻。朱茶细刻金壶字,立轴精书后果文。扇面江山依旧好,贝雕雪月族新云。无须落笔千言赞,北朵齐名自出群。”“北有朵云轩,南有丽云阁”的繁荣景象再次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