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玩旧砚古砚,常买些小瓷砚,尤喜有文字的小瓷砚。闲暇时,躲进书房,翻翻看看瓷砚上句子,有诗词也有对子,常会低声吟诵,低头思想;劳累时,泡杯清茶,读读品品瓷砚上的文字,有成语也有警句,总会百看不厌,抬头思索。便悟得“残墨无香能记事,瓷砚有字可读人”。读砚上的字,果真读出了字中的人,人中的事。
“七尺丝线落水中,金钩一去永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这首书写在青花瓷砚上的小诗,是明代才子解缙的诗。传说,陪明太祖朱元璋去钓鱼,解缙钓到许多鱼时,朱元璋却一条鱼也没有钓到,很是尴尬。此时解缙见皇上不悦,便站在一旁,低声吟就这首诗。明眼人听了便知阿谀诗,又称马屁诗。尽管砚上的字极小,仍清晰可见。每每读这首诗,总会想到解缙,这位明代第一才子,《永乐大典》总纂修,最后成了明成祖的刀下鬼,只活了47岁;总会读出解缙,这位明代内阁首辅,对联大师解学士,只知道高调做人,不知道低调处世,没有管好自己的嘴,落得了个冤枉死。
这是一方圆形次砚,砚背书有“正德柒年置用”,砚边青花绘有深深浅浅的线条,像叶又像草,细细揣摩又像大大小小字母,似文又似句。明正德是历史上多位君子的年号。一般正德(帝)是指明武宗朱厚照。武宗一生贪杯好色,但处事刚毅果断,还精通佛学,会梵文。据史书记载,武宗个性强烈,为人又十分平和,常能亲自到大臣家中慰问。身为皇上,探望病人,真是难能可贵。读人读史中,这件正德年款的瓷砚,既可定为断代器,又可见证武宗时期瓷砚的发展史,便显得有点弥足珍贵了。
瓷砚上的文字看多了,便也理出了一些头绪,这些文字离不开劝学、诱官、忠孝、阿谀、记事等几大类。“家有黄金用斗量,养子须当送学堂。不信但看朝中相,都是书生伴帝王”;“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知读书迟”等等。读读这些瓷砚上的劝学诗,便可说说古人“凿壁借光”、“圆木警枕”等那些刻苦读书的故事。千百年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读书是艰难的,考试是诡谲的,中状元又是光宗耀祖的。于是催生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开始了读书与命运的博弈,企盼人生的梦想。无论过去、当下,还是将来,读书仍然是人生梦想的一个起点。劝学诗自古便是引导读书的一种方法,激励少年的一种教育。至今这种劝学法仍随处可见,但现代人已经从中悟出,陪孩子读书,只能使孩子长大成人,教孩子方法,方可使孩子长大成才。发现孩子的兴趣,放大孩子的喜好,进行读书式培养,是助孩子成才成名之道,但做父母的有谁又能真正明白个中的奥妙呢?
历史的长河,从昨天、今天,走向明天;人类的文明,从过去、现在,迈向将来。读读瓷砚上的:“一色杏花红十里,状元归来马云飞”;“木本水源地,中臣孝子家”;还有“独占鳌头”、“状元及第”、“正定治国”等文字,便可见证我们的民族勤奋好学、人才辈出;我们的先人读书做人,光宗耀祖。尽管有些文字精华与糟粕并存,但渗透到我们民族子孙血脉里的都是精华。因为我读出了,砚上的文字很可爱,她传承着博大精深的文化;砚上的文字很难忘,她记载着以史为鉴的经典;砚上的文字很揪心,她诉说着莘莘学子的血泪;砚上的文字很感人,她见证着流传有序的故事。砚上有字可读人。读读这些文字,便能读懂人生读书很重要;看看这些瓷砚,便能明白清白做人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