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者都是从漫游开始的。仿佛是一个预言,一个给风的承诺,一生要漂泊终老。他们在漫游中寻找,在行走中解脱。即使拘谨得有些沉闷的勃拉姆斯,也是如此。
18岁之前,勃拉姆斯在汉堡的贫民窟长大,沿着音乐家父亲的道路,在酒吧里伴奏谋生。天才少年注定不会被扼杀在贫民窟里。一无所有,他可以拔腿去流浪。1853年,20岁的勃拉姆斯告别了他的父母,跟着流亡的犹太小提琴家雷曼尼去旅行演出,他为雷曼尼弹钢琴伴奏。一开始是在德国的策勒等小城镇演出,广受欢迎。后来雷曼尼带着他去魏玛见识李斯特。他看着倨傲的李斯特和他的情妇,被催眠的门徒,华丽的博物陈列室和沙龙,还有风景明信片式的音乐,觉得那不是他的地盘。很快就抛下雷曼尼独自离开了。之后的流浪演奏中,他遇上当时知名的小提琴家约阿希姆,约阿希姆赏识天才,带着他一起演奏,他们在哥廷根大学愉快地待了一个月。后来约阿希姆将他推荐给舒曼。
去拜访舒曼之前,勃拉姆斯在莱茵地区旅行,徒步行走了5个星期。他想用自己的眼仔细观看身边的这个世界。莱茵河扑面而来,风声水声在耳边呼啸,青春的感官忽然打开了,眼前的土地焕然一新,树林第一次那样葱郁深邃,每一片树叶都绿得新鲜,迎着阳光激动地颤抖。少年时他对知识如饥似渴,总是一边练琴一边读书。眼前真实的风景与书中的城堡、墓地、莱茵河的水妖传说,凝聚成梦幻般的慢板在心里流淌。那段时间,他的曲子都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语气,一种诗歌朗诵的语气,如风中火焰。《钢琴奏鸣曲》、《e小调谐谑曲》和《维特四重奏》,梦与现实浑然一体,浪漫主义的神圣激情鼓荡在他的胸口,在江畔迎风独立,望着朝阳眼泪盈眶。内向的少年,后来一生都如此默默行走。此时他对未来毫无预感,只觉得心里有千万种哀愁暗涌。
在这样青春激荡的时刻,一个天气晴朗的清晨,他来到舒曼家,见到那传说中的音乐家太太,温柔典雅的克拉拉,怎不心醉神迷?
感情还是先回避一下吧。后来勃拉姆斯一辈子都在回避自己的感情问题。
这趟旅行的最大收获,是他一夜成名了!照他沉闷的个性,一夜成名这样的事情似乎不属于他,但他运气太好,遇见了舒曼这个专识天才的大神,一篇文章就让他声名鹊起。这是他根本没有料到的。他去舒曼家弹琴给他听,弹了自己新作的几首奏鸣曲,舒曼与克拉拉听了很兴奋,他很开心,弹完就走了。过了几个月,当勃拉姆斯翻开新一期的《新音乐杂志》,停笔十年的舒曼竟为他写了一篇《新的道路》。舒曼在文中不吝笔墨赞美,“我肯定有个人注定要以最高尚和理想的方式来表达时代的精神,他将会登峰造极,突然地,像罗马女神密涅娃全副武装地从天帝朱庇特的头中跳出来一样。”就是说,天才是像孙悟空那样直接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而非艰难历练而来。可见勃拉姆斯的天赋有多么惊人。勃拉姆斯又惊喜又得意,紧接着就感觉到压力。他对自己苛刻,对他人固执又生硬,一直听不得赞美吹捧。但舒曼绝非吹捧,他是好不容易发现一个天才而激动万分。如此天分和踏实的性情,已经预见了勃拉姆斯不会昙花一现,他将会成为一位不朽的大师。
舒曼这位殿堂级大神的吹捧十分管用。森严的德意志音乐圈为他敞开大门,权贵们对他刮目相看,他的作曲家事业起点很高,毫不费力地成了备受瞩目、冉冉升起的新星。
但此后这一年勃拉姆斯竟毫无动静。——他恋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