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自己书画印旧作,又见到早年两组赴日本展出的篆刻。1976年夏在吉林省时参加了文化部主办的《现代中国书法展》;1983年初春入选中国书协成立后首次与日方合办的《中日书法艺术交流展》于两国巡展,其中刻鲁迅诗句“却折垂杨送归客”一印(见图),刊在才面世的《中国书法》总第二期(共刊出该展三印)上。岁月倏忽,申城同入该展的钱君匋、方去疾二老已仙逝。吾则行履四海,常感悟着别离的“垂杨归客”。
垂,金文无土(图一),如花朵低垂。后加土的垂(图二)又是陲之先字,古时一般在边境处垒土石栽植物为标志。现行小学课本中正体垂字写法混乱,有上数第二横最长和下数第二横最长两款,何为对,为何对,没有鞭辟入里的定论。熟悉古文字就容易解,垂字下是土,土为草从地面生出状形,隶变楷化后两旁伸展的草叶放平成短横,故下数第二横应短,书本正字印刷要以此规范。就书法美学言,两横此长彼长均可,写书法时则灵活运用。
杨(楊),简体杨从草书演绎而出。昜即陽(阳)的初文,甲文(图三)上是旦,形如旭日从“地平线”升起,下竖画为泻出的阳光。杨树生命力旺盛,以勃勃朝阳给此“木”(树)“定位”是有道理的。古代习俗,送别亲友时折杨柳枝,以杨柳依依喻别情依依。亦希望被送者坚强如杨,到哪里都能“扎根成活”,而柳又与留谐音。
归(歸),甲文(图四),从(dui)从帚。有土堆与人的臀部两解,臀部解更恰当。如追字,甲文止(趾)组(图五),跟着屁股后追。商时行文,人用追、兽用逐,即追人逐兽。官,从宀、(上无丿同),官在房子里“坐着办公”。老师(師,師的帀古字形为“止”的倒写)走到“课堂”,“坐着”传道授业解惑。归(歸),旧时女子出嫁曰“于归”或单称“归”,是归往夫家的意思。《诗经.周南》:“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归字有,后増止,女子走入夫家“刚坐定”,便拿帚洒扫庭除了。妇(婦)即女子拿帚图。
客,金文(图六),构形不是“宀、各”组(尽管各字的构形义为“趾入”),而应是“向、止(趾)”组。“向”是有窗向南的好屋,屋中置止,表示客人之脚已步入家中“贵宾屋”。甲文有从宀和止一字,无“口”(窗),可隶定为客,与金文客比除屋的“硬件”差点,基本字义无歧。
垂杨归客留朱迹,铁笔飒然忆旧庚。读印解字,思绪万千。今天,当中国文化不断走向世界的同时,也日益面临着文化苍白的现象。笔者认为,我们要以持“垂杨”时眷恋之情,补上对汉字这中华文化载体和介体认识的一课,维系好民族文化之根, 文化回“归”路上不做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