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欧洲诠释者取经
今夏,上海市科协在国内率先引进科学诠释者理念,培训60位科学诠释者学员,最终选拔出15位优秀的本土科学诠释者。
此前结束的上海培训周中,来自欧洲的诠释者带来了各种新奇科普方式。其中,爱尔兰科学中心主任约恩·吉尔,介绍17世纪英国著名科学家波义耳时,玩起“角色扮演”:身披黑袍头戴白色鬈发,犹如一位来自中世纪的科学家,将十多种实验器材带到现代课堂上,学员们穿越在古今科学时空中参与互动实验,快乐地感受到诸多科学原理。
活学活用小试牛刀
“这种科普方式太有吸引力了,让人想参与、难忘记。”通过最终选拔的15位本土科学诠释者不约而同感到,一扇令人耳目一新的“科普之门”正在开启:针对不同参观者的提问,揣摩其知识背景和社会角色,或启发、或诱导、或激辩,有时就像一位勤奋的推销员,有时要精心设计小桥段分角色饰演。
本土科学诠释者们尝试将新本领“西学东渐”至本职工作中。这不,来自纺织博物馆的科学诠释者王寅璐,就设计了一套全新的讲解工作服——深蓝色的土布衫。这套工作服出自金山廊下农民的巧手,复古的搭扣,宽大的袖口,走起路来“仙气十足”。
王寅璐告诉记者,以往讲解员都是一身正装,更像是一位讲师,观众像是听课的学生,有疑问也很难脱口而出。换上仿古的土布衫后,讲解员们似乎成了“纺织历史剧”中的一位位演员,观众自然而然被吸引,很乐于尝试“历史情景剧”,有问有答中一个个“为什么”被悄然解开。
科普模式因人而异
明天的科普开放日上,15位优秀的本土科学诠释者首次集体亮相。奶茶里到底有没有奶,如何认识食品添加剂……他们将三五成组,通过即兴科学情景剧,将试管、烧瓶、鸡蛋、牛奶等变为表演小道具,吸引现场观众加入各种“科普模式”。“如果来了小学生,将启动故事模式;面对活跃的年轻人,表演模式很适合;针对认真好问的老年人,则开启‘大白话’。”科学诠释者顾文蕾胸有成竹地说。
“上海市民科学素养居全国第一,仍有不少缺乏科学理念的社会现象,例如抢盐事件、右脑开发等。”市科协副主席陆檩指出。从今年开始,市科协每年都将开展科学诠释者培训,慢慢积累出一支传播水平高、互动能力强的科学诠释者队伍。接下来,上海科学诠释者还将参加意大利热那亚科技节升级“科普魔力”,走进欧盟科学诠释者学院研习更能深入人心的科普传播。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