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题契合高考题
每年“恒源祥杯”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的赛题,已经越来越被语文教育界所推崇。
从已经公布的本届作文大赛初、高中组各25道题目来看,材料作文大唱主角。除了8道全命题作文、3道半命题作文,其余均为材料作文。专家们解释说,这也是在契合目前的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因为,从今年全国18套高考试卷的语文作文题来看,居然有17个作文题是采用了材料作文。它与命题作文相比,最大的优点在于考生必须结合材料、结合情境写作,想靠死记硬背几篇范文在考场上套题,就变得十分不易。
作文需要生活积累
去年该项大赛的高中组10个特等奖(获“文学之星”称号)中,上海学生竟然“全军覆没”。
“有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是,上海中学生记叙文水平在全国并不突出,有时还比不过那些边远省份的学生。”全国作文大赛评委会副主任姚建庭说,写作文需要生活底蕴,在这一点上,上海的孩子往往不及乡村、深山里的孩子那么地对生活的甜酸苦辣有着切身体会。比如,穷乡僻壤的孩子,他们所经历的苦楚、磨砺、父爱母爱的缺失等,这样的人生感悟也是大多数都市孩子所不具有的。而且,这几年的作文大赛,上海学生的记叙文甚至还写不过港台地区的同龄人。比如,许多香港孩子的作文具有浓厚的家庭气息,充满了家庭生活的快乐、和谐。而内地家庭生活的“主旋律”,可能更多聚焦于考试、考级、补课,这又怎么能让孩子写出情真意切的作文呢?
逻辑思辨有待提高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老师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规范的语文知识支撑,没有必要的生活积累支撑,是不可能写出好作文的。对此,姚建庭认为,都市孩子比较热衷动漫、网络等快餐文化,对事物和生活的了解与认识也十分肤浅,看似知识面广博,其实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姚建庭提出,记叙文能力的式微、缺乏对生活的感悟,必然会影响到议论文水平的提升,这或许也是阻碍上海高中生获得作文大赛更高名次的原因之一。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