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在经济协调上G20已经取代了G8,完成了世界经济金融协调领导权的大转移。
蜜月伊始期
从华盛顿峰会到匹兹堡峰会
2008年11月,G20成员国首脑在美国华盛顿举行首次峰会,会议就维持金融体系稳定,加强国际合作,支持市场竞争与创新,加强金融市场透明度及监管机制,反对保护主义,改革国际经济机构等问题达成了系列共识。2009年4月,G20趁热打铁召开了英国伦敦峰会,各国承诺努力恢复经济信心,增加就业;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以巩固繁荣;构建具有包容性的,健康的,可持续的复苏。2009年9月,G20在美国匹兹堡举行了第三次峰会,这次峰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除了就宏观经济形势、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气候变化融资等问题达成共识以外,各国首次明确指定G20取代G8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达成了实施全球经济“强劲、可持续及平衡增长”的框架协议。
裂痕隐现期
从匹兹堡峰会到多伦多峰会
然而,匹兹堡峰会也可被视为宣告G20成员蜜月结束、裂痕隐现的会议。伴随着最黑暗时刻的远去,发达经济体成员与新兴经济体成员的经济复苏呈现出了不同的步伐,各成员关于继续推进还是适时退出货币宽松政策和财政刺激政策的认识出现了分歧。会议上讨论的重心转向了如何适时实施退出策略。2010年6月的多伦多峰会则更像一场无果而终的会议,各成员方在关键问题上几乎没有达成任何成形的意见。
貌合神离期
从首尔峰会到戛纳峰会
2010年11月召开的首尔峰会更加凸显了各国的分歧。在峰会召开之前的一周,美联储高调宣布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将通过购买国债的形式向市场注入6000亿美元的流动性,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并降低失业率。这枚重磅炸弹成为分歧的主要根源。2011年11月召开的戛纳峰会较之首尔峰会各国之间的分歧略少一些,共识更多一些。这其中,轮值主席国法国总统萨科齐为此长达一年的精心准备是功不可没的。然而,即便如此,还是难觅各国在前三次峰会上同舟共济、抱团取暖的团结精神。
平衡过渡期
承上启下的洛斯卡沃斯峰会
至2012年洛斯卡沃斯峰会召开前夕,各国对于所谓“头号经济论坛”的G20期待更低,会议的结局果然重蹈戛纳峰会的覆辙,在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情况下草草收场。然而,洛斯卡沃斯峰会的意义在于这是第一次由G20中的新兴市场成员国举办的峰会。2013年的主席国亦是由较大的新兴市场成员国俄罗斯来担任,这意味着一直以来由发达国家垄断G20轮值主席国的局面被打破,一个更加平衡的共治格局正在形成,新兴市场国家不再单纯地扮演“救火队员”的角色。
我们期待在圣彼得堡峰会上,各国能够取得更平衡、更包容、更具实质性和操作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