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刚上幼儿园,我相当麻溜地做了一件事——到网上找小儿所在年级的家长群。虽然是一所普通的幼儿园,但不出我所料,这个群早有热心家长建好了。找到群就像刚上幼儿园的小孩又回到了家,上来就吐苦水:今早又不肯去啦!眼泪汪汪的。立即有家长回复:我们家也是,连踢带蹬的……一看回复,立刻就舒坦了,安心了。接下来的心理安抚,就靠这里了。
最近还加入了一个群,大学里的班级群。大家“失散”了快20年,因为微信,又“纠集”到一起。每个人上来都是“一把眼泪,一把鼻涕”,虽然现在话语不多,但总感觉有一个相知相爱的集体在,有一种安心的感觉。
关于网络上的“群”,最大的功能可能是网罗各种有共同爱好的人。
最近想去新疆旅游,QQ上随便一搜,“新疆游”的爱好者早开了无数群,你想怎么游,游到什么程度,要不要结伴游,应有尽有。实习生告诉我,如果你喜欢某某歌星,哪怕是五线六线的歌星,都有很大的可能在网上找到“英雄所见略同”者,分享彼此独到的感受,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这几年做新闻比较关注社会特殊群体。很快发现一个接近他们,了解他们的好方法,那就是找他们的论坛或QQ群,最近还多了微信群。比如艾滋病人群,他们有很多的网络论坛和QQ群,彼此温暖,推荐治疗方案、好的医生,实在为他们的互相支持感到高兴。再如老年丧子的“失独人群”也有网上集体的居所,发泄苦闷,分享经验,住得近的彼此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也算老有所依的一种吧。还有“单身妈妈”QQ群,据说一天有几千条的更新,可见大家在一起有倒不完的苦水。
让共同社会属性的人找到集体,让爱玩的人找到玩伴,让苦闷的人、自感遗世独立的人找到同病相怜者,由此而不孤单,获得前行的力量。在网络“群”世界,我最赞赏最后一种功能。在中国这样一个文化相对保守,社会心理援助体系不尽完善的国家,各种各样特殊的群体,第一次在虚拟世界找到精神的家园,终于可以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痛苦和梦想,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