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患者殴打医护人员致残”、“医生配备防暴装置”、“病人不治家属揪医生游街示众”之类的新闻甚嚣尘上,一言一句,都把医生与患者放在敌对面,医患关系一点即燃。
春节时候,央视推出家风调查,自省一下,如果家里对于“家风”至少有朴素的理解,应该就是——对给你端吃的人和救你命的人感恩在心。有时候,看到有人对医护人员的呵斥和不敬,总会不禁假设,他们到底是在工作中每日里颐指气使的惯性使然,还是平时不得不阿谀奉承,这会子找到了发泄口?
医生也是凡人,是寒窗苦读多年终于踏上救死扶伤的岗位。有同学学医,我们这些文科生最多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他却天天半夜两点才能入睡,一早起来又买了肉夹馍到解剖室淡定地边吃边观摩,“小儿麻痹症你知道吗?英文单词就有13个字母!这都算少的,医学专业名词一个个背得死人!”
医生也是凡人,是别人的儿子、丈夫、父亲,是那个必须在社会体系中扮演属于工作之外的社会角色,却总是在关键时刻因为工作缺席,又在家宴中随时应召接到紧急电话二话不说离开,赶不上丈母娘六十大寿儿子满月酒的,那个不称职的家人。
医生也是凡人,他是能够救死扶伤却不见得能够逆转乾坤。回天总有乏术时,但临到我们,但凡家人有难,一边在送医时对医生寄予全部希望,一边又在病人受苦甚至不治时,把责难丢给站在一线的他们。由此,医生变成了“无限责任制”的承担者。
把医生打入敛财害命的地狱,或者把医生捧上道德楷模的神坛,都无益于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的健康美好生活。建立一个完整的责任划定范畴、薪酬福利体系、安全保障机制,优化分配优质的医疗资源,在这样的规范之下,让医护人员安心敬业,发挥所长。契约的制定与执行,比建设“白衣天使”之类“圣像”来得重要。
临危的病患把医生称为“白衣天使”,是祈福对方能为自己的身体带来生的希望;当医生面对惶恐不安的就业环境,希望盼到的是支持与鼓舞,也需要有人为他们守护住从业的底线。
我们能够体会到患者的烦躁,也能够体会到医者无法令患者复活时的不安。但“仁心仁德”这样的礼语,是对医患双方的要求,体谅和互信是医患关系回暖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