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学生也能考大学
刘爱平老师是一名有着30年教龄的老教师,今年她接手了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为10月参加成人高考的部分同学提供辅导,他们将有机会进入大专继续深造。
智力障碍的学生也能考大学?刘老师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去年该校有20名智障同学通过了成人高考进入大专学习。虽然特殊学校的孩子考大学要求比较低,但对他们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因为身体残疾,他们的文化课程基础都很差,对数学英语基本无能为力,只有语文的成绩还可以争取一下。作为语文老师,刘爱平几乎是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写作文,那些健全人看起来非常简单的一句句子,有时候就要教几十遍。
“他们学习很吃力,但却非常努力。”刘爱平说,看着孩子们认真地做作业、写作文、背古诗,她觉得自己要更加努力帮助他们。每当一个孩子问她:“老师,我可以考大学吗?”她都会用毋庸置疑的语气回答:“一定行!我们一起努力!”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才能
在陈红英老师看来,她的学生们都是“天才”,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能。
伟伟是一名自闭症患者,刚来学校时几乎不和任何人说话,陈红英一直试图打开他的心门,直到有一天,她发现伟伟的工笔画画得非常棒,于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伟伟的绘画技艺有了明显的进步。2012年,伟伟的画展在虹桥当代艺术馆成功举办,在画展上,一向不善言辞的伟伟对大家说,是陈老师的帮助,让他有了今天的成绩。
陈红英告诉记者,她发现许多智障孩子都很有艺术天赋,一些孩子对艺术的理解甚至超过了健全人,因此她尽力让每一个孩子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能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伟伟一样,但孩子们都很快乐,这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陈红英说。
耐心倾听带她走出阴影
周颖芳担任教职将近15年,在她的记忆中,一个叫颖颖的学生令她特别难忘。颖颖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因长期服用药物而变得很胖,非常自卑,在发病时有自残的倾向。作为班主任,周老师对颖颖特别关照,而颖颖则因此极其依恋周老师,一天至少要发十多条消息,事无巨细汇报当天的心情与经历,日复一日地问同样的问题:“是不是还喜欢我?会不会讨厌我?”
对颖颖过于强烈的依恋,换了一般人可能会觉得不耐烦,但周老师却没有一丝这样的情绪,而是每条消息必回,督促她按时服药,鼓励她战胜疾病,一直持续到她毕业。最近颖颖告诉周颖芳,她的病情已经得到了控制,她也在前几年结婚生子了,非常感谢周老师的善待,让她终身难忘。
周颖芳始终记得一件事,有一天下大雨,她把伞给了颖颖,自己在办公室等雨停了再回去。没想到颖颖到了家还是不放心周老师,非要带着妈妈回到学校给周老师送伞,让周颖芳非常感动。“我们的工作就是以心换心,孩子们虽然在智力上有缺陷,但他们的情感却像金子般纯净。” 本报记者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