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英得的病学名叫“成骨不全症”,病 人易发骨折,“有的患者打个喷嚏都会骨折”。陆海英不幸患上这种罕见病,但幸运的是,她身边始终有爱心帮扶团队相伴。
前两天,记者在汽轮新村第三居委会见到了陆海英。刚刚当上助残员没几天的陆海英告诉记者:“我刚干了件傻事:给一个残疾人家打完电话,然后按照名单给另一个残疾人打电话,接电话的还是刚才那个人。我就没想到这家有两个残疾人。” 说着,陆海英有点难为情地笑了。
老校长一周上门两次
汽轮三村原党总支书记郭瑞芳介绍,陆海英一家是2000年搬来的,当时陆海英只有10岁。2001年初,当年79岁的闵行二中退休老校长陆金荪想帮助家境困难的孩子,居委会推荐了陆海英。陆金荪老人第一次上门看望陆海英,被她家的窘迫震撼了。一家4口挤在14平方米的小屋里。家里还搭了个小阁楼,刚刚骨折的陆海英住在“楼下”。一家人靠低保生活,为了给陆海英看病,还欠了1万多元的债。陆海英渴望读书的眼神让老校长心头一动。
几天后,陆金荪老人再次上门,这次他带来了认字卡片和1200元钱。从此,每周二、五,陆金荪老人就上门给海英上课半天。巧的是,陆金荪老人的孙女在汽轮小学读书,从此经常和同学一起来帮助陆海英。汽轮小学则为陆海英提供学校的测试卷。
2001年,为了帮助陆海英,汽轮三村党支部等志愿者成立“爱心帮扶小组”,全力支持“玻璃女孩”成长。
中学大学接力送关爱
几年教下来,陆金荪老人越来越力不从心。2005年,闵行二中接过了接力棒,老师、同学上门送教。随着年龄的增长,陆海英的身体一天天好起来,到2008年,她能扶墙走了,除了体育课不能上,其他都和正常孩子一样了。2010年,陆海英考上了建桥学院。
接力棒交给了建桥学院。为了这名特殊的学生,学校为她安排了专门的宿舍,房间里特意安装了扶手。因为陆海英需要母亲照顾,学校还为她母亲安排了一份清洁员的工作。陆海英的学费是个大问题。结果是陆海英父母出一部分,几个帮扶小组凑一部分,还申请了助学贷款。“那年9月2日开学,我们7个帮扶小组一起送海英上学,印象特别深刻。” 郭瑞芳说。
就近担任居委助残员
陆海英今年毕业后,虽说有单位提出录用意愿,但她最终还是选择回到自家所在的居委会,正巧居委会也需要一名助残员。陆海英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这里离家近,这点对于腿脚不便的她很重要。现任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杨翠霞说,陆海英工作很投入,上手快。上班第一周接受培训,调查社区残疾人需求,做得有模有样。
郭瑞芳说,十多年大家一起帮助陆海英,几个团队从没放弃。陆金荪老人和后来的学校,社区居委,还有陆海英父亲的单位汽轮机厂,爱心接力棒一直传下去,从没断过。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换了4任,汽轮机厂相关负责人换了3任。离任时,大家都会把帮助陆海英这件事交接好。杨翠霞是陆海英的领导和同事,她说,老领导传下来的爱心“接力棒”,她会一直传递下去。 本报记者 鲁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