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看到一则帖子,说是中秋节,糕点商家印制了多少张月饼券,被采购去送人,拿到券的人未去领月饼,而是将券折价卖给黄牛。商家并未需要卖出实体月饼,已经产生利润在赚钱。
真正被消费掉了的是什么呢?一圈关系顺下来,心意未成实物,已作打折处理。路过地铁口的时候,看到黄牛支着板子,上面两个大字写着“收券”。不禁感慨:月饼,中国人传统佳节寄情达意的载体,何以沦落至此?
港产片《岁月神偷》里有那样一段。珍藏着冯宝宝照片的小弟弟,把“长大后想娶”的冯宝宝的照片卖了,偷偷参加“月饼会”。被老妈发现,勃然大怒。什么是月饼会?问了从五十年代的香港走过来的邵音音,她与我娓娓道来:从前月饼在香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也是珍贵的食物。但中秋一定要吃,还要送给亲朋好友。为了不至于临时捉襟见肘,老百姓平时就参加“月饼会”,像供楼供车一样供着月饼。供足一年,到中秋时领回。派送亲友后,自家人再分食一盒。极甜的月饼,一人只得一块,小朋友往往觉得不够吃。于是就有了《岁月神偷》中,小弟弟偷偷自供一盒月饼的故事。看到这桥段,当年那样走过来的观众非常感动。
这在今天的香港或是上海,已是很难想象的事。只看到媒体提醒一个月饼的热量高达多少卡路里,都市减肥人往往被吓得倒退好几步。
任何事物都是一样,过犹不及。月饼作为食物不再稀缺,便退下了“最盼望得到”之宝座。一起退出这宝座的还有从前生日时才吃得到的奶油蛋糕,过年时才会穿的新衣裳。这份索然,是物质繁荣的衍生品。有年中秋一过,某大学食堂居然出现了“炒月饼”,最后成了社会版新闻的素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可笑,也心酸。
月饼难道就这样过时?中国人当然舍不得。很多商家在做创新设计。冰皮月饼、巧克力月饼、水果月饼……离开传统路子,用味蕾刺激着大家对月饼的热情。还有的是在包装下功夫,精美、豪华,极尽能事。和吃的关系不大了。
各种革命之中,却忘记提醒大家“中秋”、“月饼”最根本的意义,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团圆。月饼存在千百年,它对中国人来说从来不止是一种食物,是一份情。象征了团圆、美满、幸福的一份情。月饼变券,多了几分商业流通的便利,少掉的是人情。一盒亲自送到手上的月饼,和一张快递到府的券,感觉自是不同。一家人围坐望月团聚分食月饼,温情脉脉涌动时,亦没人计较卡路里。
社会进步,物资只会越来越繁荣。再好吃,也有吃腻的时候。唯有团圆是永恒的追求。不管你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一轮明月下,但愿人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