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动人的秋声当属秋虫的低吟浅唱,丝丝秋鸣了。秋日鸣虫的种类有多种,最常见的是蝈蝈和蟋蟀。立秋过后,蝈蝈的鸣叫格外清亮动人,抑扬顿挫。在农村插队时,逢到劳动间歇时,常和同学们在田间捉蝈蝈。先是从蝈蝈的鸣叫声中,搞清它栖息的大体位置,然后循声悄悄走近,那蝈蝈也是很机灵的,听到有声音靠近,便立刻停止鸣叫。然而耳聪目明的年轻人,早已定准了它的位置,拨开浓密的草丛或是大豆秧苗肥厚的叶片,一只只硕大的蝈蝈便乖乖地束手就擒了。将蝈蝈装进草编的小笼子里,挂在窗棂之上,再往笼子里放进两朵窝瓜花或是几片豆秧叶,它便在里面不知疲倦地鸣叫起来。
陆游曾有诗云:“万物各有时,蟋蟀以秋鸣。”秋虫之中,较有文化韵味的是蟋蟀。《诗经》中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之句。蟋蟀在我国分布极广,南、北方多有其足迹。随着天气转凉,它们就会从田野、墙角迸发出唧唧吱吱的叫声。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状况下都是独立生活,彼此间似乎不能包容,一旦碰到一起,就会咬斗起来,所以自古斗蟋蟀是一种民俗游戏,在我国流传已有两千余年历史。唐时,“每至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捉储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也。”至明清则更盛矣,蒲松龄的《促织》,开篇即为:“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而蛐蛐、促织正是蟋蟀的别名。蟋蟀的鸣唱长短不一,据说,不同的音调、频率表达着不同的意思,那响亮的长节奏,大抵是在警告同性“我的领地、切莫侵入”,而雄性遇到雌性时,则为“唧唧吱,唧唧吱”,似乎是说:“我在这里,快来吧!”只是这些鸣唱并非出自它们的嗓子,而源自它们的翅膀。蟋蟀右边的翅膀上生有挫一样的短刺,左边的翅膀上有一个刀一样的硬棘,左右两翅一张一合,相互摩擦,便发出了悦耳的声响。
“竹深树密虫鸣处。”“声声移近卧床前。”稍有点年龄的人,年少之时或许都会有过捕捉秋虫的经历,享受过娓娓秋声入耳的天籁。现如今,随着年事已高,每到秋高气爽之时,常常会有一缕长长的乡愁油然而生。
城市化步伐的日益加快,人们赖以生存的空间愈加狭小,喧嚣的市声日渐淹没了娓娓秋声。那原本是透过树木的枝叶和草尖飘落的秋风秋雨,其形、其状、其声亦发生了蝉变,而当年那些逍遥于原野与草丛间的秋虫们,大多被封锁于钢筋混凝土的缝隙之间难觅踪影,娓娓秋声之天籁也变得时断时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