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4日,在英国伦敦召开的世界胃肠病学组织全体会议上,萧树东被授予“世界胃肠病学组织大师”称号——这是消化病领域国际最高荣誉称号,获此殊荣的大师共有10位,亚太地区共两位,萧树东为其中之一,这也是我国至今唯一获此殊荣者。鲜花簇拥,掌声响起,萧树东格外思念他的老师——我国内科学及消化疾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江绍基。
“那才是真正的大医风范。我学生时代第一次见到江老师,是1953年他给我们上寄生虫病学课。一门枯懆乏味的课,竟被他讲得那么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没想到以后我竟然有幸一直在老师身边学习和工作,也因此深切感受到,大师的背后,其实更多的是艰辛。老师每天刻苦学习到深夜,多年来从不间断。这都深深影响了我们这些年轻的住院医师。”
萧师母清楚地记得,丈夫从年轻时起,就是以医院为家的。那时他们家就住在医院附近,每天下班后丈夫仍在医院忙碌,总是要她做好晚饭来“请”,他才回家。吃了饭,转眼又回医院去了。“医院才是他的家,家对他来说像旅馆,只是吃饭、睡觉。”在这个“大家庭”里,萧树东充分感受着医学的温馨、恩师的关怀和人情的温暖。
进入仁济医院,萧树东本想直奔心血管科——这在当时中国同类学科中是最顶尖的。江绍基的一番话,将他引入另一扇门——白手起家去创建仁济医院消化科,“我国急需改变消化病学发展明显滞后的现状。天降大任于你们!”老师殷殷深情至今还在他耳畔回响。
凭着精湛的医术,萧树东领衔的消化科很快打出名气,围绕着他的是一个个传奇的医疗故事:在国内首先发现Rotor综合征、率先发表我国恶性贫血病例报道,并将该疾病的诊治系统化等等;他承担的《幽门螺杆菌和其相关胃十二指肠疾病10年研究》等一批课题多次获国家教委和上海市的科技进步奖;他创办的《消化病杂志》很快成为国内对外发行量最大的英文专业杂志。
萧树东说:“我一直提倡学生要在工作中做一个‘快手’,其实这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无论在医疗研究或者撰写论文方面,都要高效率。”早在做住院医师时,他发起完成英文医著《实用临床心脏听诊学》的翻译工作。结果夜以继日地在两周内完稿,再花两周统稿,一个月后付印。这本书代表了仁济内科和心脏一批年轻医师的水准,出版后在上海和全国都很有影响。
这些年来,在与多媒体时代保持同步方面,这位耄耋老人也成了“快手”。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用电脑写文章、做PPT、收发邮件,英文打字速度绝不输给年轻人;每有新款苹果手机发售,他很快“玩转”种种功能……
萧树东早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消化病学“大家”,也是上海为数不多的中央保健局会诊专家之一。在师道传承上,他依然恪守着传统。对老一辈乃至同辈教授都十分尊重。江绍基院士去世10年后,在2005年的上海国际胃肠病学学术会议上,萧树东专门安排了“纪念江绍基教授学术讲座”;在萧树东从医执教50周年时,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为他赶印了一本论文集,在终审时,他发现集子中少了一张许国铭教授的照片,又让重新排版,尽管此时部分书稿已付印。
“生活中,名利之类的事情不必太在意;而师生情谊这样美好的情感,是我们必须终生铭记的啊!”萧树东真挚地说。
十日谈
仁术济世的故事
“老药”中的新突破,请看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