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让动物惊慌的不仅仅是地震
鱼乱跳,鸡上树,老鼠过街,猪牛羊不进圈……每每发生大地震后,各种令人惊奇的的震前预兆常会见诸报端;而有些地方出现“地震云”或是动物出逃后,坊间谣言四起搞得人心惶惶,却迟迟未有地震。“科学家预测地震时,并不完全排斥自然界或动物界突如其来的异象,甚至一度还将其纳入震前预兆的宏观异象。但是单个的自然界的特殊现象,并不能明确指向何时何地将发生地震,更不能作为地震预测的科学参考。”上海市地震分析预测中心研究员尹京苑解释说。
由于动物比人更贴近大自然,很多感官更为灵敏。例如老鼠生活在地洞中,对于来自地下的信号更为敏感,如果有地震要发生,自然要比睡在床上的人类更能提前感知到异样的细节。但是,能让动物“惊慌”起来的不仅仅是地震,还可能是其他的因素,比如动物习性,周边环境干扰等。所以,根据自然界中单个地方难以解释的征兆,就预言此地将发生大地震,基本不可信。
“其实,动物感知自然界细微变化的敏感器官,人类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也可以得到初步实现,并将其运用到地震探测中。”尹京苑告诉记者,红外遥感犹如敏感“皮肤”感受自然界的温度变化,GPS就像“千里眼”准确看清地震发生的区域,地震波记录仪“触角”般捕捉来自地下的震动……因此,即使无视来自动物的宏观异象,也可以获取相关的地震前兆,且数据来源科学,分析更为准确。据介绍,上海地震局在基于以往重力、地磁、地壳形变、地电等观测数据基础上,正在探索性地采用红外热温、空间对地观测等技术开展地震预测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地震预测预报课题一直难解
唐山大地震已过去39年,人们对付地震是否有了更好的利器?实际上,人类尚无法直接观测地下运动,对地球内部科学研究的最大深度不超过11公里,地震研究的数据多是基于间接观测。直接地震实验少之又少,地震预测预报这一科学难题一直难求解。
目前,中国科学家已经能够对某个区域可能发生的地震作出中长期预测,但要精确到何地何时,并准确预报,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么地震发生后,利用P波和S波之间的“时间差”发出地震预警赢得一线生机,是否可行呢?“地震预警在小范围内容易实现,但是交通、电力、煤气等社会各行业都加入地震预警系统,还需要突破诸多瓶颈。”尹京苑说,即使在地震预警最发达的日本,也只能做到地震警报拉响,每家每户的煤气阀门可自动关闭,新干线等轨道交通线做出地震预警而无法全部关停。
地震预测预报尚需苦苦求解,人们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对地下震动的监测能力却大大提升了。目前,上海市区域测震台网共有台站33个,若行政区域内发生0.5级的微小地震,约2分钟内可提供计算机自动处理的区域地震速报,12分钟内经人工复核做出地震速报。上海行政区外50公里范围内测震监控能力达到2.0级地震,定位精度小于5公里。一旦发生地震,上海已经成立的地震应急救援队将提供专业支持。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