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今年86岁,他一辈子都非常注重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每次节假日家庭成员团聚时,他都会详细询问子女们工作、生活状况,并谆谆教诲和嘱咐儿女和孙辈们:一定要做个正直、善良、诚实的人!记得,平时他对子女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一个人不做官、不发财没关系,但要切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几十年来,这句话已成为我们子女必须牢记和遵循的家教。
记得小时候,凭粮票购米的日子里,每到月底常常“无米可炊”,因而,母亲总向邻居借粮票去买米。那时候,父亲在粮店工作,每天与堆积如山的大米和一沓沓粮票打交道。一次,父亲晚上值班,我带着弟弟去他那儿玩。弟弟那时五六岁,看到满屋子的大米,好奇地拉着父亲问:“你这里有这么多的米,为何不带点回家啊?妈妈为什么还要去借粮票?”“这里的每一粒米、一两粮票都是国家的财产,怎么可以私自拿回家呢?!”父亲板起了脸,用严厉目光盯着弟弟,一字一句地教训道。
有一年,在安徽插队落户的姐姐回沪探亲。姐姐那时在安徽乡村小学当教师。爸妈知道安徽农村生活艰苦,给了她一些钱让她买些衣物、食品带回去。不料,姐姐从街上购物回家,却买了十几本新华字典和一大堆练习本、铅笔等文具。母亲见状,埋怨道:“让你买些衣物、食品,你买这么多学习用品干什么?”姐姐说:“我准备送给班里的学生。那里的孩子写字的练习本都没有,非常需要这些东西!”一旁的父亲连声称赞姐姐:“做得对,助人为乐是一个人的美德,爸爸支持你!”在以后的数年中,姐姐常写信给父亲,让他为学校里的孩子们买学习用品、衣鞋等;每次父亲都“照单采购”,而且特意写信叮嘱姐姐免费赠送给学生,千万不要收钱。姐姐的教学和人品,赢得了学生和家长们的交口称赞,而且连续数年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她离校返城的那天,孩子们围着她、拉着她的手,依依不舍、泪流满面。
有一次,我在超市买了一大包食品等礼物去探望父母。父亲在查看购物价格清单时,发现其中有“漏网之鱼”——一包小食品,没有被收银员扫描记账。“你赶紧去超市跑一趟,把这包东西的钱补上。”父亲一边把那包小食品递到我手上,一边不容置疑地催着我。
那超市离父母家有两站路程,又没偷没抢,我就懒得去,于是,便对父亲说:“算了,别去了吧?这包小食品也不值多少钱。”不料,话音刚落,便遭父亲一番严厉的训斥:“做人要诚实,把超市里没付过钱的东西拿回家食用,你觉得心安理得吗?”望着父亲那动怒的神情,羞愧的我立刻带着那包小食品夺门而出赶到超市付款。当我在超市对收银员说明原委时,那女收银员对我连声感谢。
我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为人正直、洁身自好、纯朴善良的老人。他始终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教育和感化子女们,让我们明辨是非,懂得善恶,在人生道路上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去年,父亲把自己写的80篇有关“人生感悟”、“家教心得”等方面的文章,汇编整理后自费印制了几本送给我们几个子女。他说:“我一生清贫,没有家财分给子女,这本书就是我留给你们的精神遗产。”
十日谈
我家的故事
明日请看《我和影子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