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青年研究人员王和兴、王娜等人,在儿童健康调查中采集尿液中抗生素作为暴露生物标志物,并运用首创的新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儿童时期抗生素暴露可能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之一。这一研究结果为防止儿童肥胖提供了新方法和新策略。
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抗生素已成为现代医学的基石之一。但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面对同样的疾病,输液用的药物越来越好、越来越贵,究其原因,输液会使用抗生素,而抗生素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其结果是抗生素的剂量越来越大。虽然公众对抗生素的副作用并不陌生,此次研究结果依然令人大吃一惊——肥胖儿童原来也是滥用抗生素的“受害者”。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抗生素滥用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有权威数据称,2013年,我国抗生素使用一年达16.2万吨,约占世界用量的一半;其中52%为兽用,48%为人用;超过5万吨抗生素被排放进入水土环境。以往,人们对抗生素的关注多停留在医疗系统,这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则提醒人们关注另一个问题:兽用抗生素的使用量同样不容小觑。个人不滥用抗生素,充其量只能避免自身不产生耐药细菌,而养殖业的普遍滥用,则使人置身于一个耐药细菌无处不在的危险环境。
新年伊始,南京、广州、山东等多地爆出抗生素污染的消息。其中,有抗生素生产厂家直接排放污水,也有畜牧养殖业滥用抗生素,造成的后果是多地江河水体抗生素严重超标。养殖户大量使用抗生素并不是为了给动物治病,更多是为了“防患于未然”,甚至只是刺激生长。进入动物体内的抗生素,部分被动物吸收,部分随动物粪便排出体外,直接造成土壤和河流的污染,自然环境也面临着巨大威胁。
可能导致儿童肥胖只是抗生素的副作用之一,更大的危机在于,如果不能遏制滥用抗生素的势头,随着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终有一天人们会面临几乎无药可用的尴尬境地——作为治疗细菌感染的基本药物,半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家已发现了近万种抗生素,但真正能用于治疗人类或牲畜传染病的药品不足百种,而且新抗生素的研发速度远远落后于细菌耐药的脚步。无论是为了呵护环境,抑或只是为了日后“有药可用”,都有必要确保抗生素不再被滥用。
针对滥用抗生素现象,卫生主管部门已启动大规模整治,滥用抗生素现象在医疗机构已大大减少。然而,国内养殖业仍缺乏抗生素的使用规定。以抗生素污染不断加剧为背景,有必要尽快补上这一课。可资借鉴的是,欧盟早在2006年就全面禁止将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即使国内做不到全盘禁止,起码也应为抗生素的科学使用建立制度规范,通过对生产、销售、使用各个环节的严密监控,确保公众的餐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