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正在生长、发展的新生力量。”这是《萌芽》于1981年复刊时,巴金写在复刊号卷首的寄语。60年的风雨历程,《萌芽》的成长之路从不平顺,但正是青年们对文学的热爱聚成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让这本刊物几度星火燎原、涅槃重生。
面对网络新媒体的冲击,《萌芽》并未被形势“吓怕”,在纸媒被普遍唱衰的年代,《萌芽》反其道而行,将页码由原本的80页增至112页,以“更文学的厚度”,来“承载更为真实的力量”。“文学从来不只为满足娱乐和消遣,而是给予一份内心的充实和满足。”面对市场作品“低龄化”、“碎片化”、“鸡汤化”的现象,《萌芽》团队将稿件质量与所针对的阅读群体进一步向上拓展。与此同时,携手其他文学杂志举行文学讲座等活动,通过交流与碰撞帮助新一代年轻作者成长。“事实证明,最‘原始’的方式往往最有效,它在最源头呵护着青年心中悄然萌芽的对文学的兴趣。”在《萌芽》主编孙甘露看来,这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你可以选择随波逐流迎合读者守住眼前的苟且,或是亮出自己的风格,维护传统,坚持文学性与严肃性。《萌芽》的选择是坚守,以己之力护住孕育文学的这片“土壤”,“这与其说这是出于对纸张的留恋,不如说是对文学本身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