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在信中说,中考前夕,学生的心态特别焦虑,有个别同学作业会做到凌晨两三点钟,白天却精神不振,眼看着成绩在退步,病急乱投医的家长曾想到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此事被任教的语文老师,也是学校副校长的王礼菊知道后,主动找孩子和家长谈心,了解到所谓的作业繁重,很大原因是源于学习拖拉,而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又极不愿听从父母的管教。王老师与家长们商议,让她试试看护他们晚上做家庭作业,就这样,一支由13名学生组成的晚自修学习小组诞生了,地点就在学校三楼会议室里,时间是每天晚上6点到10点,并且每次还负责把三个没父母接的孩子送回家。在王副校长的影响下,其他任课老师也被感染了:班主任张斌老师家有幼女,但他也会在晚上通过视频给学生们讲解题目,第一时间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化学老师吴彬的儿子今年也要中考,但她却在晚上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备课和批改学生作业上……
令家长感动的是,老师们不仅培养孩子良好的做作业习惯,还及时调整他们的学习心态和学习方法,同时利用微信群的平台天天与家长们联系交流。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的笑容多了,学得也轻松,许多人在中考时都考出了好成绩。
面对感谢信,王礼菊说得很坦然:“孩子们需要老师,我们也要对得起那声天天能听到的‘老师好’。而且,我们也是为人父母的,在孩子中考的关键时刻,能帮助他们一把,他们一定会铭记一辈子的啊。”
一封贴在区教育局里的感谢信,道出的是基层老师的博爱与奉献。这正是最难能可贵的教育正能量。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