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的网络环境背景下,第一时间公布事件真相是最好的处置方式。”全国人大代表、台州医院院长陈海啸说,在台州温岭,因涉嫌受贿犯罪被刑拘的原市烟草局蒋某某在看守所洗澡时突然晕倒,后经抢救无效死亡。“当地在蒋某某死亡约3个小时,就向外界发布了这一事件真相,从而抢占了舆论先机。”
随后,温岭市公安局主动向死者家属和媒体提供了监控视频,尸检报告出来后,第一时间向公众公布。“主动满足公众知情权,就会避免可能发生的舆论事件。”陈海啸说。
与此相反,“‘捂盖子’要付出大代价。”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委书记严金海说,一次州境内某家煤企发生事故,企业负责人瞒报,结果造成很大被动。
不想家丑外扬结果适得其反
既然“捂不住”,为什么一些官员还要这么做?“主要就是为保政绩、保乌纱。”全国人大代表、民盟青海省委专职副主委程苏说。
全国人大代表、富润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赵林中说,一些官员出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家丑不可外扬,习惯于用传统封锁手段应对,试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钟昌明代表认为,这其实是一种“赌一把”的侥幸心态,事情最后实在闹大了,瞒不住了,就怪自己运气不好,“既把自己‘捂进去’了,也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极大伤害。”
总结教训时,“有人说,原因在于一些地方和官员对微博时代处理公共突发性事件的敏感性不够。我认为还有一种原因不容忽视,那就是责任心不够”。陈海啸代表说。
抢先发布真相或能转危为机
去年6月,网民爆出四川会理县政府网新闻照片造假,3位视察工作的县领导“悬浮”在公路上。会理县政府迅速公开承认此事并道歉,同时官方微博上贴出2张现场原图,并以坦诚态度欢迎网民批评指正。促进了事态转变。代表们指出,在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准确信息,能最大限度压缩谣言传播的空间,甚至能转“危”为“机”。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岳德亮 张遥 马勇 伍晓阳
(据新华社北京3月13日电)